首页 理论教育注塑件外观要素的内容优化指南

注塑件外观要素的内容优化指南

【摘要】:注塑件的“外观”是指在注塑件表面上应该消除模具结构成形的痕迹和成型加工的痕迹,其中主要应该消除注塑件上分型面、抽芯、注塑件脱模和模具镶嵌的成型痕迹。“外观”要素对注塑件分型面设置的要求,见表3-10。注塑件与辅助流道及浇口冷凝料的分离,可依靠人工进行。为了确保注塑件“外观”,也可以改变浇口的形式,见表3-11。

注塑件的“外观”是指在注塑件表面上应该消除模具结构成形的痕迹和成型加工的痕迹,其中主要应该消除注塑件上分型面、抽芯、注塑件脱模和模具镶嵌的成型痕迹。当然,缺陷的痕迹也是不允许存在的。

1.去除注塑件分型面痕迹的方法

去除注塑件分型面痕迹的方法,主要应用在圆柱形注塑件和侧面无“障碍体”的注塑件,应尽量避免在影响注塑件外观的型面上进行分型。“外观”要素对注塑件分型面设置的要求,见表3-10。表中同一种注塑件因分型面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置方式,它们对注塑件“外观”的影响也不相同,前者无分型面的痕迹而后者却存在着分型面的痕迹。

表3-10 “外观”要素对注塑件分型面设置的要求

978-7-111-45548-6-Chapter03-45.jpg

2.减少或隐蔽浇口痕迹的方法

注塑件在浇注成型时,会在其表面留下浇口痕迹影响美观。这时,可以改变模具浇口的位置,如使浇口处于注塑件的背面,从而消除浇口痕迹对注塑件外表美观性的影响。

(1)改变浇口位置 可以将注塑件敏感表面上的浇口,改设到隐蔽的位置上。

【例3-17】 以二次浇口改变浇口在注塑件上的位置,如图3-23所示。图中三种浇口均采用的是辅助流道的潜伏式二次浇口,有效地将浇口设置在了注塑件的背面或侧背面上。熔体通过潜伏式浇口和圆弧形或倾斜式或直通式辅助流道流入模具型腔。二次浇口主要是设置在矩形推杆上,开模后,辅助流道和浇口的冷凝料与注塑件一起被推杆顶出。注塑件与辅助流道及浇口冷凝料的分离,可依靠人工进行。

978-7-111-45548-6-Chapter03-46.jpg

图3-23 以二次浇口改变浇口在注塑件上的位置

a)圆弧形辅助流道的潜伏式二次浇口 b)倾斜式辅助流道的潜伏式二次浇口 c)直通式辅助流道的潜伏式二次浇口

【例3-18】 注塑件在有“外观”美观性要求的情况下,点浇口痕迹虽较小,但毕竟还是存在着痕迹。为此,可将点浇口放置到注塑件的内表面上,如图3-24所示。分型面Ⅰ—Ⅰ分型开模后,在推板10的作用下推件板7将注塑件顶落。同时,浇口冷凝料也被拉断。随后由差动顶出机构打开流道板9,即分型面Ⅱ—Ⅱ开模时,动模型芯5与分流道型芯6分离。在推板10中的推杆8作用下,分流道中的冷凝料可被顶出。需要注意的是,流道板9打开的距离应能使浇注系统中的冷凝料自动脱落。由于分流道的长度长,可采用装有流道板电加热圈3的加长型热流道的热浇口套2。

(2)改变浇口的形式 在模具几种形式的浇口中,辅助浇口和潜伏浇口位置的设置是很灵活的,应避免将浇口设置在注塑件比较敏感的表面上,而要将浇口设置在注塑件较隐蔽的表面上。为了确保注塑件“外观”,也可以改变浇口的形式,见表3-11。

978-7-111-45548-6-Chapter03-47.jpg

图3-24 注塑件内表面设置的点浇口

1—定位圈 2—热浇口套 3—电加热圈 4—定模板 5—动模型芯 6—分流道型芯 7—推件板 8、11—推杆 9—流道板 10—推板 12—弹簧

表3-11 改变浇口的形式

978-7-111-45548-6-Chapter03-48.jpg

(续)

978-7-111-45548-6-Chapter03-49.jpg

3.消除注塑件上脱模痕迹的方法

在对注塑件上的模具结构成型痕迹进行分析时,有时在注塑件上找不到推杆的脱模痕迹。不是注塑模没有脱模机构,而是采用了不会在注塑件上存在脱模痕迹的模具结构,具体措施见表3-12。

表3-12 消除注塑件上脱模痕迹的措施

978-7-111-45548-6-Chapter03-50.jpg

(续)

978-7-111-45548-6-Chapter03-51.jpg

(续)

978-7-111-45548-6-Chapter03-52.jpg

4.消除注塑件上镶嵌痕迹的方法

注塑件上还可能会存在着镶嵌件的痕迹,这样就要求不允许在与注塑件敏感表面相对应的模具位置上设置镶嵌构件,从而可避免注塑件敏感表面上出现镶嵌件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