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规划设计:农用地整理方案

规划设计:农用地整理方案

【摘要】:4.确定项目的总体布局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主干交通线路和水利干沟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村镇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根据项目规划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项目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和生物措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

农用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包括:现场踏勘,收集整理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和整理潜力分析;制定整理的目标和任务;研究确定项目总体布局方案;单项工程设计等。

1.现场踏勘,收集整理资料

这是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全面、详实的基础资料,才能保证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求规划设计资料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项目规划设计一般应搜集以下资料:

(1)项目区基本概况。行政辖区、地理位置、项目区四至及经纬度坐标范围、总面积、整理规模、覆盖范围(所涉及的行政村镇)、区内人口等。

(2)自然条件。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地质、植被、自然灾害等情况。

(3)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等。

(4)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市场状况、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民族与文化等。

(5)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布局、土地利用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权属状况等。

(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包括待开发整理土地的数量、质量、生产潜力、开发整理潜力及布局等。

(7)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的有关行业规划资料,涉及城建、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牧业、水产等的规定和标准。

2.土地利用现状和整理潜力分析

对确定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利用现状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适宜程度,进一步分析土地整理的潜力。

3.制定整理目标和任务

根据规划任务书的要求及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确定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4.确定项目的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主干交通线路和水利干沟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村镇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根据项目规划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项目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和生物措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

(1)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确定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用地的布局及分布范围。

(2)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已有的水利设施,确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及其数量、等级和位置。

(3)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骨干沟渠布局情况,确定区内交通道路的类型和位置。

(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和风的强度,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