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土地资源的特点与特征

土地资源的特点与特征

【摘要】: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正确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土地资源的总量是自然界固有的。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供给量的限制。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只有1.49亿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这是土地永久性的反映。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包括土地生产的种类和产量。土地资源的生产特征呈现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

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人类依靠土地这个自然综合体,通过利用土地上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并施以劳动活动,促进、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土地资源的价值,是人类通过土地的不断开发、整治、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正确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域性与差异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和受地质、地形条件影响的非地带性规律的作用,土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土壤的分布,我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灰化土、黑土、黑垆土、褐土、棕壤、黄壤、红壤及砖红壤等,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由于地方性土地资源形成因素(母质、地形、水文地质、岩石)的不同,便产生了地区上的差异性。如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由于长期或季节性受到水分过度湿润或水分饱和的影响而形成沼泽;在气候低温高寒的青藏高原则形成山地冰川和冻土地带;沿海则成为海涂;黄淮海平原形成盐碱地等。一般来讲,土地不能自行移动和互换,也不能因为人类利用而转移和挪位。正因为如此,决定了不同位置的土地,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类型和不同的使用价值,所以,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合理利用。

(2)有限性和供需的矛盾性。土地资源的总量是自然界固有的。人类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几乎都是劳动的产物,只有土地始终保持着其原始性和难以再生性。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地质量,合理的开发使贫瘠的土地变为肥沃的粮仓,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土地质量的下降,但这些对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尽管人类进行围海造田扩大土地、整治荒漠建设城镇,但实质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土地利用形式,或从土地中开发可利用的资源,但并没有制造土地,也没有改变土地的数量。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供给量的限制。

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只有1.49亿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在陆地面积中,除岩石、沙漠等难以利用的土地之外,真正可利用的仅有7000万km2的限量。随着人口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资源供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加上水资源、土地资源及人口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越加短缺。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暂时的经济利益所驱使,大量占用耕地,使世界上仅占陆地10.8%面积的耕地,不断转为他用,严重威胁着人类生物量的供给,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3)永久性和可变性。土地资源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与其他消耗性生产资料不一样。消耗性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磨损,直至丧失功能,在有效使用期末实施报废。只有土地在合理开发、利用和养护情况下,能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生产能力,从低产出转变为高产出,并可做到可持续利用。这是土地永久性的反映。另一方面,构成土地的各因子的特性,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正常的自然变化周期限度内,土地的各因子相互制约而保持平衡,土地特性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人们将土地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其特性常会发生突变,而且变化周期变短,幅度变大。土地资源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违背土地的生态规律,盲目开发利用,陶醉于索取,会导致地力衰退,当土地因子突破平衡能力临界线时,土地生态环境将遭到破坏,从良田变为劣地,从高产出变为低产出,从适宜居住到对人类构成威胁。所以,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必须充分认识土地因子的可变特性,切实做到用养结合、合理投入,控制水、土、肥流失,合理、有效、适度地开发利用和整治建设,这样才能满足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断要求。

(4)生产性和周期性。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包括土地生产的种类和产量。前者由土地的类别所决定,后者指一定条件下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林木和牧草的能力。土地的生产性由现有条件下的生产能力和改变某种条件下将来的生产能力两种类型。土地生产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和人类生产技术水平两方面。

土地资源的生产特征呈现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由于地球表面多数地区水热条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而土地的性质和生产特征也都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绿色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有机残体及分解的中间产物和代谢的产物,这些有机物的生长受气候条件控制并随季节的变动而变化,春季苏醒、夏秋季生长、冬季休眠或死亡。而有机残体的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与气温有极大的关系,在土壤温度0~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生物活动明显增强;温度高于35℃时,微生物活动即受到抑制。依赖于土壤而生长的大多数农作物也都是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土地资源的产出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