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微波热解技术:再生废润滑油的新选择

微波热解技术:再生废润滑油的新选择

【摘要】:利用热解回收废润滑油,由于碳沉积,会限制反应时间。Su ShiungLam等人使用微波热解法精制再生废润滑油,在研究时发现,热解产物的收率和组成与热解温度的关系很大。相关学者利用微波加热流化床热解再生废润滑油,当实验处在理想条件下时,可以得到总收率为90%的热解产物。

微波加热作为一种独特的加热方式用于有机质的热解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热解回收废润滑油。微波热解技术的原理为,在微波加热时,废润滑油中的环烷烃、羧基酸、羟基酸、沥青质、芳烃等难降解的化合物由于微波产生的高温环境会发生裂解,最终得到以苯及其衍生物、线性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液态产物和以轻质烃类为主的气态物质。微波场中热量的传递方向与普通高温热解方法截然不同,微波场中受热体内部温度远远高于其表面温度,是从体内向其表面传递的。所以,微波加热也可以成为“体加热”,对受热体可以均匀、快速的加热,不但可以明显地改善热质量,使热解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使用微波加热精制废润滑油容易操作,节约能源,使用安全,并且不污染环境。

利用热解回收废润滑油,由于碳沉积,会限制反应时间。降低腐蚀和氧化反应器的反映效率。通过这点,有实验重点研究废润滑油连续热解反应生成碳沉积的方式。此外,反应温度,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对碳沉积的影响。研究表明,锌和钙的存在会增加焦炭形成,而硫的添加可以抑制积碳,另外随着铁的氧化,焦炭也会越来越多。Su ShiungLam等人使用微波热解法精制再生废润滑油,在研究时发现,热解产物的收率和组成与热解温度的关系很大。[33]当热解温度低于350℃时,废润滑油中并无产物生成;热解温度不断上升,气态与液态产物也越来越多;当热解温度上升到550℃时,气态产物收率可以达到26%,液态产物为69%,此时的热解产物收率为最高。另外,在研究中可以发现,温度越高,以丙烯乙烯为主的气态产物也不断增加,但呈现的是非线性增长;在高温环境(>550℃)下,苯的衍生物如二甲苯和苯的含量显著增长,而以线性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液态产物的含量却显著下降。有实验指出,采用微波热解废润滑油可以得到收率为41%以上的理想气态产物,其中含有约为86%的轻质烃类,这些轻质烃类可以在后续反应中生成氢气,或者作为化工原料、能源应用于其他方面。相关学者利用微波加热流化床热解再生废润滑油,当实验处在理想条件下时,可以得到总收率为90%的热解产物。[34]同样在理想条件下,废润滑油中的重质烃类由于高温可以裂解为轻质烃类,通过热解还可以得到主要由C4~C19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和汽油成分类似的液态产物。

【注释】

[1]孙汉峰,胡俊涛.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J].新商务周刊,2018(18):212.

[2]同上。

[3]杜欣桐,崔凯.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J].建筑与装饰,2018(6):173,175.

[4]杜欣桐,崔凯.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J].建筑与装饰,2018(6):173,175.

[5]杜欣桐,崔凯.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J].建筑与装饰,2018(6):173,175.

[6]同上。

[7]赵麦玲,邓义林.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技术[J].化工设计通讯,2017(1):53-55.

[8]同上。

[9]同上。

[10]同上。

[11]同上。

[12]关子杰.内燃机润滑油应用原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

[13]同上。

[14]同上。

[15]杜欣桐,崔凯.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J].建筑与装饰,2018(6):173,175.

[16]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17]杨宏伟,费逸伟,胡建强.国内外废润滑油的再生[J].润滑油,2006(6):9-11.

[18]同上。

[19]任天辉,王大璞.废润滑油再生加工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3):8-12.

[20]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21]任天辉,王大璞.废润滑油再生加工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3):8-12.

[22]刘建锟,张忠清,杨涛,等.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研究[J].当代化工,2010(5):490-492.

[23]刘建锟,张忠清,杨涛,等.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研究[J].当代化工,2010(5):490-492.

[24]任天辉,王大璞.废润滑油再生加工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3):8-12.

[25]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26]同上。

[27]同上。

[28]李璐,郭大光,莫娅南.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8(4):20-23.

[29]同上。

[30]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31]刘建锟,张忠清,杨涛,等.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研究[J].当代化工,2010(5):490-492.

[32]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33]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34]水天德.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