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降阻剂是指埋设在接地体周围以降低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其效果,对固体降阻剂和膨润土类降阻剂最为明显,而化学降阻剂和树脂状的降阻剂随着时间的流失,有效截面的增大则不太明显,会越来越小。某些降阻剂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如膨润土类降阻剂,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吸水后体积膨胀并能长期保持水分成为浆糊状,使接地电阻一直保持稳定不受气候的影响。......
2025-09-29
增黏剂加入轻质石油润滑油中后,增加润滑油的黏度,配制成稠化油,这种稠化油在低温时的黏度增长较小,在高温时的黏度下降也较小,此情况如表所示。
几种润滑油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
从表中可知,在100℃时,10号稠化机油的黏度要比6号汽油机油(非稠化机油)的黏度大。当温度降低到50℃以下,在同样温度情况下,10号稠化机油的黏度比6号汽油机油的黏度要小,特别在0℃以下,黏度差别更大,10号稠化机油与10号汽油机油(非稠化机油)相比,在低温时,两者的黏度差别很大,在-20℃时,10号汽油机油已不能流动,而16号稠化机油仍能流动,在100℃时,两者的黏度相当;在150℃时,10号稠化机油的黏度大于10号汽油机油的黏度,这就说明温度升高对稠化机油黏度降低的影响比对非稠化机油黏度降低的影响要小。(https://www.chuimin.cn)
上述稠化机油在低温时黏度增长较小,而在高温时黏度下降也较少的现象与增黏剂的特性有关。
将增黏剂加入轻质润滑油中后,增黏剂使轻质润滑油的液体分子的相互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来看,也就是使轻质润滑油的黏度增加。当温度升高时,增黏剂的分子长链伸展开来,给液体分子的相互运动增加了阻力,使稠化机油的黏度不致因温度升高而降低得太多(即温度的升高对润滑油黏度降低的数值因增黏剂的伸展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相反,当温度降低时,增黏剂分子长链逐渐卷缩起来,给液体分子的相互运动造成的阻力减小,使稠化机油的黏度不致因温度降低而增大得太多,即温度的降低对润滑油黏度增大的数值因增黏剂的卷缩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关文章
接地降阻剂是指埋设在接地体周围以降低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其效果,对固体降阻剂和膨润土类降阻剂最为明显,而化学降阻剂和树脂状的降阻剂随着时间的流失,有效截面的增大则不太明显,会越来越小。某些降阻剂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如膨润土类降阻剂,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吸水后体积膨胀并能长期保持水分成为浆糊状,使接地电阻一直保持稳定不受气候的影响。......
2025-09-29
松香的钎剂作用在于所含的松香酸,去膜机理属有机酸一类。目前,由于CFC的禁用使得人们把钎剂的研制转移到水洗钎剂和免洗钎剂上。水洗钎剂的可靠性取决于水清洗钎剂残渣的“干净”程度。免洗钎剂具有较低的固体含量,焊后无需清洗,主要以有机酸作为活性剂,有时也会有胺的存在。......
2025-09-29
内燃机的润滑油称为发动机机油。图9-24举例说明了发动机润滑油随温度的黏度特性。防氧化剂 润滑油在高负荷条件下可以上升到130℃高温。为此,利用润滑油冷却器降低润滑油的温度到110℃以下。为了安全,在润滑油中添加防氧化剂或清净分散剂等中和剂,以抑制氧化反应的发生。......
2025-09-29
③润滑油与摩擦表面必须有一定的附着力,润滑油随摩擦表面运动时必须有一定的内摩擦力,即必须有一定的黏度。混合润滑摩擦面上所形成的润滑膜局部遭到破坏,油即不均匀又不连续,使摩擦面上同时出现流体润滑、边界润滑和干摩擦的润滑状态叫作混合润滑。当润滑油流到摩擦部位后,就会黏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一层油膜,减少摩擦机件之间的阻力,而油膜的强度和韧性是发挥其润滑作用的关键。......
2025-09-29
以铝热化学反应和冶金理论为基础进行热剂配方的计算,并根据各种配方组成材料的化学分析、力学性能检验进行必要的试验,以获得能够满足各项力学性能与化学成分要求的热剂配方。热剂配方主要需确定以下三个问题。......
2025-09-29
奥氏体的形成遵循形核和长大的基本规律。以共析钢为例,奥氏体的转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奥氏体晶核形成、奥氏体晶核长大、残余渗碳体熔解以及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如图3-3所示。这一过程是依靠铁、碳原子的扩散,使铁素体的体心立方晶格不断改组为面心立方晶格,渗碳体向新形成的奥氏体中不断熔解来完成的。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其完全奥氏体化的过程则有所不同。......
2025-09-29
润滑油行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对钢铁、电力、汽车、机械等相关用油行业影响更大。CH、CI,针对不同车辆需求使用不同黏度级别的润滑油。润滑油生产企业要执行国际通行的润滑油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对合格。润滑油生产往往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同一种基础油也会与多种添加剂调合,它们均会采取不同的工艺结构。......
2025-09-29
图1-7人—物理系统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与“人—信息—物理系统”与传统制造系统相比,第一代和第二代智能制造系统发生的本质变化是,在人和物理系统之间增加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完成部分脑力劳动,人的相当部分的感知、分析、决策功能向信息系统复制迁移,进而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控制物理系统,以代替人类完成更多的体力劳动。......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