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印度的调水工程:现状与规划

印度的调水工程:现状与规划

【摘要】:早在公元前[5],沿印度河就兴建了不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印度独立以来,调水工程快速发展,建成了一大批跨流域的工程。下面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照河流流域简要介绍印度已建和在建的调水工程。图6-1印度调水工程示意图1—调水走向;2—表示表6-2中各工程的地理位置表6-2印度已建和在建的调水工程一览表[3,4]

由于全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为解决缺水问题,有必要在季风月份将水贮蓄起来。同时为减轻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有必要将有余水流域(地区)的水调至干旱地区(缺水地区)。由于水库库容与年径流相比根本谈不上实现有效控制和最佳利用,所以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就成为开发印度水利资源恰当而重要的方式。

除了埃及之外,印度可能是第二个早就兴建调水工程的国家。早在公元前[5],沿印度河就兴建了不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到公元五六世纪发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500多年前,西贾木纳运河和阿格拉运河就已投入营运,沿这些运河将喜马拉雅山的部分径流送到旁遮普邦、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1605年建成了第一条永久性灌溉渠,渠长80km,将拉维河水送到拉合尔以西约40km的谢胡布尔。1887年在拉维河上修建了马拉拉闸,进入了有坝引水阶段。1905~1915年修建了第一项跨流域引水工程,开挖了上杰卢姆河引水渠(运河)和上奇纳布河引水渠(运河),将杰卢姆河的水调入奇纳布河,又将奇纳布河的水调入拉维河。到20世纪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规模已经很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拦河闸,每个闸上游有若干条引水渠或相邻河道之间的联接渠(运河),在河间地内开发大片的灌溉区。如1932年建成的印度河干流上的苏库尔拦河闸,闸长1440m,过闸流量42450m3/s(原设计31130m3/s),两侧共引出7条干渠,最大引水流量为1866m3/s,灌溉面积为300多万hm2。这些灌渠至今仍在使用,有的已经改造,有的尚在改造。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分治后,所定国界将印度河及五大支流的上游部分划归在印度境内,下游部分划归在巴基斯坦境内,从而引起两国上下游用水纠纷,且矛盾日趋激化。印巴两国经过长达13年的协商和谈判,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两国政府于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水条约》,并同时成立了印度河常设委员会。根据条约,巴基斯坦可从西三河(即印度河干流、杰卢姆河和奇纳布河)引水,每年可得地表径流量1665亿m3,约占印度河径流量的80%;印度可从东三河(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和比亚斯河)分水,每年可得地表径流407亿m3,约占印度河径流的19.7%。

印度独立以来,调水工程快速发展,建成了一大批跨流域的工程。据报道,印度现有大、中型调水工程46项,年调水总量达到1386亿m3(表6-2)[5,6],各调水工程的地理位置见图6-1。就调水工程输水干渠的线路总长来说,超过8000km,居世界第一位;就调水量来说,印度是仅次于加拿大而排在第二位,调水灌溉总面积应在2100万hm2左右,占世界第一位。随着一批调水工程的建设,可以说,印度全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有调水工程。而不像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样,仅仅局限在印度河流域,从三条起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河流(拉维河、比亚斯河、萨特莱杰河)调水到南方的旁遮普邦、哈利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和查谟-克什米尔邦来灌溉土地。下面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照河流流域简要介绍印度已建和在建的调水工程。

图6-1 印度调水工程示意图

1—调水走向;2—表示表6-2中各工程的地理位置

表6-2 印度已建和在建的调水工程一览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