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加速启动

我国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加速启动

【摘要】:在再制造产业化方面。当前我国设备资产存量庞大,每年报废大量机电类产品,再制造产业物质基础极为丰富。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试点方式建立和完善再制造的基本做法、相关政策、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以进一步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加快发展。同时适时启动重大装备再制造示范工程,引导再制造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逐步形成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基础,初步建立起旧件回收物流体系。

1999年6月,徐滨士院士在我国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作了《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的特邀报告,在我国率先提出“再制造”的概念。

200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21、22号文件明确表示国家将“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并把“绿色再制造技术”列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的关键、共性项目之一”。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全国14家企业作为新一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试点企业”,其中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重汽、奇瑞等整车制造企业和潍柴、玉柴等发动机制造企业。

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生效。该法指出:“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并规定“销售的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

在再制造产业化方面。我国已基本构建了再制造产业,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再制造企业不断出现。仅2008年一年,在机械产品领域,就有近30家再制造企业挂牌,如二汽康明斯发动机再制造公司、广西玉柴发动机再制造公司等。目前,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再制造企业,专门从事斯太尔、康明斯、三菱等产品发动机,尤其是重型汽车发动机的再制造。在2005年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后,该公司加强了与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将最新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应用于生产线,显著提升了废旧发动机的再制造水平和再制造率,现已达到年产再制造发动机25000台能力。

1.再制造资源丰富

再制造是实现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利用的主要措施。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也是近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再制造产业,不仅能够显著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引发的环境污染,还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就业

当前我国设备资产存量庞大,每年报废大量机电类产品,再制造产业物质基础极为丰富。20世纪70~80年代的装备当今已逐步进入报废期,大批能耗高、排放大、效率低、质量差的装备产品亟待更新改造。

再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在加工对象、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在制造企业坚持技术创新,不断研发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和使用技术等。根据市场调查资料反映再制造产品与新的产品相比,可节省成本达50%;节能达60%;减排达55%;节材达70%。通过再制造技术改造及提升技术性能的废旧工业装备,其经济的效果相当显著。

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的措施,再制造逐渐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一些高校和企业也联合起来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再制造产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机床再制造等一些具体的再制造项目已经在全国试点单位和相关企业发展起来。

2.积极开展再制造试点工作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一批具备行业代表性和较好基础的企业开展再制造试点,其中试点范围包括:工程机械采矿机械、铁路机车装备、船舶装备、医疗及办公信息设备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试点方式建立和完善再制造的基本做法、相关政策、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以进一步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加快发展。

试点工作中要及时总结共性问题和成功经验。同时适时启动重大装备再制造示范工程,引导再制造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同时编制重点推广技术和装备目录。逐步形成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基础,初步建立起旧件回收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