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破解化石能源危机,开拓新能源源泉

破解化石能源危机,开拓新能源源泉

【摘要】:我国化石能源发展巅峰期过后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必须寻找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是我国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推手。对于中国而言,今后,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仍要继续发展,但是其资源战略必须进行调整,我国不仅要在化石能源利用上更加环保,而且必须寻找新能源、新材料逐步进行替代。

我国化石能源发展巅峰期过后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必须寻找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是我国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推手。

考虑到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包括电子信息在内的装备制造业具备未来成为支柱产业的潜力,同时与能源、资源相关的节能技术、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十分看好。

近期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国家将选择具有培养成为主导产业潜力的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创新实施突破。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置于“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国家战略高度,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抓好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看到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区别,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涵盖了70%~80%的制造业,以刺激经济和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涉及产业都是比较成熟的产业。相比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主要以工业发展为支撑,但是属于前瞻性产业,是我国希望培养成为未来主要产业的重点方向。

(1)传统产业转型 这次金融危机虽然表面上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是它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传统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之后,如何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传统产业的瓶颈就开始显现出来。从全球来看,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化过程已经达到一个巅峰时期,化石能源虽然仍是主要的能源,但其局限性和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正因为如此,金融危机过后,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立场发生了明显转变,并且高调提出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的主张。

与发达国家一样,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中国也必须直接面对资源、环境和劳动关系三大挑战,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这一课题,已经摆到了中国产业界的面前。

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来的粗放型模式开展,在资源、环境保护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形势下,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就会逐渐衰弱。因此,我国必须寻找产业竞争力新的源泉,以创新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建立一个高效、节约、清洁、共利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重要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在当前的整个实体经济层面找到一个新领域、新空间。虽然这些新领域最初不可能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但是它们具有两个明显作用,一是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二是能够给予投资者信心。对于中国而言,相比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重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节能减排和资源替代问题,也就是如何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能源瓶颈;二是在我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如何从生产和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水平升级。

(2)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在逐渐走出金融危机阴霾,实现保增长目标之后,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更加强调结构调整,但是结构调整的难度要超过刺激增长。虽然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投资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和大幅降低工人工资、福利的方式来维持。对于中国而言,今后,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仍要继续发展,但是其资源战略必须进行调整,我国不仅要在化石能源利用上更加环保,而且必须寻找新能源、新材料逐步进行替代。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一方面,我国需要调整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积极寻求向产业的高端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内部也要实现优化升级,因为从短期来看,我国没有夕阳产业,中国必须实现全方位的产业发展。

(3)依靠市场机制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奖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并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银监会已与科技部围绕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内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内涵、融资需求以及科技重大专项与金融的结合等方面。

(4)传统产业低碳化 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低能耗高效的产业。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可能相差甚远。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而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与调整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停下来,因此造成的“发展与排放”问题难以回避。同时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也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碳排放70%来自产业,30%来自居民生活消费排放,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势在必行,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实现的核心问题包括制度、价值观念和技术创新三方面。制度创新要求从国家宏观调控的管理层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发展低碳经济应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引导、支持和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以及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和完善能源立法,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将社会经济增长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

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如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都离不开技术支撑。从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目前,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要重视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材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国际新材料产业呈现研发周期缩短、产业化进程加快,轻质材料、环保材料、高性能材料需求旺盛等特点。新材料技术成为各国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应予以重点支持,如纳米材料、光伏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

另一方面,要注重新材料产业本身的绿色发展。新材料产业作为基本物质的生产行业,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所以应关注新材料生产本身的节能降耗。应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