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门户网站建设

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门户网站建设

【摘要】:由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办、上海市节能协会、上海市清洁生产推进办等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分别建立了节能技改、合同能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门户网站,涵盖了项目网上申报、评审信息实时发布、项目进度在线跟踪、节能量核定网上申请、项目信息对外公示、示范案例宣传推广、在线专家咨询等业务管理和服务功能,有序地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近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依据各自的地域特点与经济发展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举措,并收到明显成效。

1.上海推进“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案例]

近几年来,上海在推进“两化融合”,整体提升工业能效和综合利用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将信息化融入到节能减排工作的每个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搭建信息平台 节能降耗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09年,上海市通过内、外两大能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了全市工业系统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网上直报、动态分析、预测预警、全过程监控等功能,使政府能效管理手段得到进一步强化,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目前,已有18个区县、25个工业集团、近600家重点用能单位纳入两大信息化管理体系,涉及1670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3828份节能月报、456份能源审计报告、417份能源审计规定图表、800多份节能规划等企业能源信息,实现了工业重点用能单位的全覆盖、全过程监控。

2009年,上海市完成了国内第一个省市级能效监控信息化系统——上海市能效监控平台(一期)工程的建设,形成“一个能效数据库、两大直观展示图、三种色块模式、四项管理功能”的平台框架。建成了一个处理20万条企业能源消费数据能力的数据库,实现了对工业系统能源消费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查询功能;绘制的上海市能流图,将上海市区域内能源的收入储存、加工转换、分配输送及终端使用的整个全貌,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能量平衡关系,以动态的形式完整、定量地展示出来;三种色块管理模式达到了对各区县、工业集团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月度综合绩效评价的效果;四项管理功能实现月度计算和年度预测各区县和集团节能目标完成进度。能效监控平台的建设,对确保完成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年度节能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平台是面向全市各区县、工业集团和重点用能单位的对外管理平台,目前已实现了对近600家年耗能5000t标煤以上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月报》、《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等多项节能工作的网上直报功能,建立了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节能监察中心、区县经委、工业集团共享的企业能效信息库,有效地推进了上海市能效管理信息化网络的建设。2009年,上海市完成了对231家年耗标煤在5000~10000t的企业的能源审计,采取整改措施400项,节能5万tce。

(2)依托节能网站2009年,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节能协会等单位建立了一系列面向公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业务服务的“一门式”服务网站。为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1)上海市节能网,由节能信息、政策法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管理经验、节能技术与产品、市民节能知识以及节能展示馆、节能论坛等板块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节能大舞台。

2)上海能效诊断热线成为提高能效的“问诊医院”。上海能效诊断热线是在国内率先开通的,是政府节能工作管理部门、重点用能单位、企业节能技术、能源管理人员、居民等开展能源利用效率在线诊断的互动性平台,“问诊”内容包括家庭用能诊断、单位用能诊断。

3)各类专业门户网站成为实施节能与综合利用项目的加油站。由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办、上海市节能协会、上海市清洁生产推进办等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分别建立了节能技改、合同能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门户网站,涵盖了项目网上申报、评审信息实时发布、项目进度在线跟踪、节能量核定网上申请、项目信息对外公示、示范案例宣传推广、在线专家咨询等业务管理和服务功能,有序地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2009年,上海市推进实施节能技改市级奖励项目270个,实现节能量60万tce;推进实施合同能源市级奖励项目71个,实现节能量2.5万tce;开展了14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清洁生产方案1180项,节约标煤10万t,节水300万t;完成了245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组织推进了7家水泥厂喂料系统19条粉磨生产线的改造,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预计达到96%以上。

2.积极培育环保产业,江苏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案例]

江苏省环保产业起步较早,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

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累计减排量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2.5%、78.5%和98.3%。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环保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巳成为江苏省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江苏省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产品由低端为主向更加注重高端发展转变、企业由以产品经营为主向总承包一体化经营转变、园区由企业集中向创新集群转变、产业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环境服务业互动并进转变,把环保产业培育成新兴的支柱产业,使江苏省成为环保产业强省。

(1)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运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无锡威孚公司满足欧Ⅲ标准自主研发柴油机高压共轨喷射系统能力建设,南京汽轮电机(集团)公司18万k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设备技术改造,金山环保公司高浓度化工废水,特种行业废水处理的特种膜产品生产线等80项重点产业化、规模化项目实施。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六大产品集群。

(2)推动技术创新 以支撑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六大领域,重点攻克超高效节能三相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等高效机电节能技术、新型高效低污染制冷热泵、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及蓝藻治理与资源化、负荷生物脱氮除磷、高盐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等2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结合江苏省产业特点,编制《重点推广节能技术目录》和《重点推广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技术目录》,为节能环保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指南,加快推进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创建一批节能示范工程。

(3)培育特色产业 以构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环保产业集聚区为目标,重点推进南京环境服务业、无锡节能装备(产品)制造、宜兴环保产业、苏州环保产业、盐城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常州环保产业园建设,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产业发展高地,到2012年,环保主营业务收入将达2300亿元,建成两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基地。以环保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30个以上科技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环保信息咨询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及国家、省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4)推进环境服务业 以污水处理、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城市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为重点,培育10家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以环境污染治理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重点,大力培育以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生活垃圾、自动连续监测为主的环保设施持证运营服务企业。以环境咨询、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积极建设网上环保技术装备超市、环境工程远程诊断、多元环境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成果交易、网上人才学院等信息化平台,率先建成苏锡常环境信息技术产业圈,支撑环保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山东工业节能减排考核与激励并举[案例]

近年来,山东省把推进节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工业调整振兴的重要举措,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突出节能管理,工业能耗指标呈现持续向好态势。200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降低7.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3.51%,与2008年相比降低10.27%。

(1)节能考核机制 考核是促进节能工作的重要动力,完善的机制是确保考核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围绕完善节能考核机制,山东省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分解落实工作目标。落实到各市政府和重点企业,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健全和改进考核制度。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逐项细化、量化指标,将万元GDP能耗降低指标和企业节能量指标作为否决指标。建立节能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企业一把手对节能工作负总责。同时,建立了双目标考核机制,在对各市和重点企业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基础上,建立了省直部门节能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省直部门,并签订责任书。

(2)严格兑现奖惩 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问责制,实行“三不一奖”政策,即完不成节能任务的地方、单位和企业,一律不能参加评优树先活动;完不成节能目标的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不予提拔重用;完不成节能目标的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不能享受年终考核奖励。对为全省节能作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成果,以省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奖励。

(3)节能标准化步伐 节能降耗,标准先行。山东省非常重视节能标准化工作,将节能标准体系建设作为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山东省经贸委、质监局联合组织开展节能标准化工作,广泛吸收国内外知名专家,组建成立了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了《山东省“十一五”节能标准规划》,每年公开征集节能标准项目,制定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2009年,完成了35项节能地方标准的制定审查工作,这为山东省有效开展节能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4)健全法规体系 一是完善节能法规体系。山东省启动对“省节约能源条例”修订工作,并于2009年11月1日重新颁布实施,这个条例规定了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预警调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监管、节能执法监察等制度。二是加强执法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了省、市两级节能监察机构,省财政安排资金,支持省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提升软硬件水平。组织编写了《山东省节能监察手册》,明确了全省统一的节能执法模式,规范了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三是加大执法力度。省节能监察总队组织各市监察机构集中开展了多次专项执法活动,对企业使用淘汰落后设备、新建项目执行能评审查规定情况、公共机构节能情况等进行监察,共检查企业和单位1000余家,对不合理用能单位下达了节能监察意见书,提出节能整改建议12000多条。

4.天津依靠“减法”抓节能降耗[案例]

2009年天津市万元GDP能耗为0.84tce,同比下降6.03%,“十一五”以来累计下降20.1%,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节能降耗综合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十一五”前四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同期能源消耗标煤总量年均增长仅为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7.14%,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工业节能目标,为天津市节能降耗作出突出贡献。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人们惯用“加法”上规模做大经济总量,而天津却不然。在深入调查天津节能降耗综合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背后发现,其功于“减法”胜算,项目投资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经济效益却是提高了。

(1)做“减法”抓源头 在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工地,总投资8.6亿元的金唐大厦建设正紧锣密鼓展开。由于天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机构——奥华能源总经理的合理用能建议,金唐大厦建成后每年节约的能耗总量将达到1108tce,比最初设计的年耗能4383tce节省了近25%。

金唐大厦原设计方案采用电制冷和电加热生活用水,维持大厦正常运行的总装机设备用电功率将达到1.3万kW,这需要建一座35kV变电站。按照评估机构建议,改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热泵系统后,项目总装机设备用电功率大幅下降,不仅省去了近千万元的变电站建设开支,而且节省了大厦投入运营后细水长流的电耗开支。

就是这么简单的“减法”,企业收获的是看得见的金钱效益,而我们整个环境收获的却是绿色与低碳。总投资25亿元的天津赛瑞项目是天津市重点工业项目之一。由于采纳评估机构提出的14项合理用能建议,仅利用车间工艺装备余热实现部分建筑冬季供暖这一项,就收到采暖耗能节约50%的效果。目前全市合理用能评估机构已达25家,仅2009年就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9项,为这些重大项目新增节能措施123条,年可形成20.86万tce持续节能能力。

(2)做“减法”抓管理 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只是天津节能制度化管理的一角。近年来,天津在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条例》、《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基础上,推行了“能耗限额管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节能管理师”等十余项节能管理制度,成为天津节能成效不断攀升的根本保障。

在天津依靠管理节能做“减法”,值得一提的是合同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成本法。“合同能源管理(以下简称EMC)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王景良告诉记者,“EMC公司的经营机制是一种节能投资服务管理;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EMC公司才与客户一起共同分享节能的双赢成果。”

天铁就是尝到EMC甜头的代表。2008年1月,天铁引进EMC公司提供的新技术,将公司1号与2号高炉煤气除尘系统由湿法除尘改为干法除尘,同时建设高炉炉顶压差发电装置,吨铁发电量达到30kW·h,年发电量达4160万kW·h,干法除尘每年节约新水300万t,合计年节能量1.5万tce。尝到甜头的天铁集团去年6月又借助EMC之力,建设锅炉发电机组,可以充分利用二次能源,减少高炉煤气放散,年发生低压蒸汽20.16万t,小时回收电能2.5万kW·h,年节能量7.3万tce。

为了让EMC更深入人心,天津市已将合同能源项目列入市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以进一步扶植EMC服务公司的健康成长。

除了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管理方法外,天津还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促进节能方式方法——如将供热煤耗指标纳入全市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促进供热效率提高;积极推行建筑节能新机制,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开展民用建筑能效交易,将建筑节能指标量化并推向市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2009年通过对78家企业的验收与评估,提供并落实节能建议,共节能28.786万tce,节水987.32万m3

(3)做“减法”抓节能减排技术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泰达热电公司西区第二热源厂一期已竣工投入运行。这个担负天津开发区西区工业蒸汽热负荷以及居民供热任务的高耗能企业,从小到节能高效灯具选用大到锅炉、风机选型,在节能专家的推荐下,应用了近20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每年节约能耗5065.19tce。专家算过一笔账,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企业前期多花的购置节能设备的钱,用不了三年就能收回,这还不包括减排后取得的环境效益。

近年来,天津市实行政府推动、专家助动、企业主动的联动方针,使近百项先进节能技术得以推广。燃煤环节分层给煤、富氧喷煤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煤耗20%;电厂锅炉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油耗下降80%;工业窑炉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节能30%;办公楼宇推广地源热泵、太阳能集热、照明声光时控技术,年节电3.7亿kW·h。

为了让社会涌现更多的节能技术,天津市还加大了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2009年天津市共投入节能技术研发资金7186万元,累计支持与节能相关的科技项目262项。

5.安徽提出八项节能减排措施[案例]

为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即201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需下降4.6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5%左右),安徽省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迅速动员一切力量,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果断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21吨标准煤下降至1.02tce,2006~2009年分别下降3.44%、4.11%、4.52%和5.13%,累计下降16.1%,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7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3tce下降至2009年的2.08tce,2006~2009年分别下降7%、8.6%、9.9%和11.1%,累计下降31.9%,工业能耗降幅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达80%以上。

但是,随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增长趋快,能源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随时有反弹的可能。为此,安徽省在“非常之时必须采取非常之举”。提出八项措施,以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一是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深入开展全国千家、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在连续三年与各市和重点耗能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签订年节能目标责任书,分解目标,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各市要按照省政府下达的年节能责任目标和淘汰落后任务的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杜绝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组织开展本地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对未完成目标的县(市、区)进行责任追究。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2010年淘汰铅冶炼炉8台、产能2万t;锌冶炼马弗炉1台、产能2万t;机立窑水泥生产线49条、产能446.8万t;造纸生产线两条、产能3万t;关闭砖瓦窑871家;关闭小煤矿产能69万t。要在媒体上公布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落后产能在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有关部门依法停止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要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三是狠抓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继续大力开展低温余热发电、能量系统优化、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工业节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钢铁企业烧结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示范和试点。重点实施475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100户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是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测调度,实施节能预警调控。对全省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进行跟踪监测,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解决。各市要对年耗能3000tce以上的企业进行调度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省工业节能降耗预测预警制度,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进行统计分析,做好工业用煤、电、油、气需求的监督管理。

五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节能新机制。按照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开展节能技术推广示范点建设活动。加强节能执法检查,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强制性推行节煤、节电等节能新技术。把节电作为节能的重要内容,在建筑、城市公共设施、交通、商业等重点领域强制性推行节电技术,大规模推广城市道路LED节能灯,研究提出各市推广任务。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加大高效节能空调推广的基础上,全面推广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推广节能灯400万只以上,城市所有道路、公共场所、公共机构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

六是深入开展节能全民行动,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资源国情、省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好全国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节能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在各级主要新闻媒体的显著位置定期发布推进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做到有声有色,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营造有利于实施节能攻坚的氛围。

七是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强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煤矿瓦斯、尾矿等大宗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推行公路甩挂运输,加快铁路电气化建设和运输装备改造升级,优化民航航路航线。

八是推进第一产业节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节本增效、节能降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争全省农业能耗下降5%以上。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

6.甘肃节能减排开启增收之路[案例]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采取了强有力的推进措施,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具体表现为“四升四降”: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省资源产出率提高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24.8%,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提高2.8%,废旧资源综合利用量提高18.5%;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4.17%;化学需氧量降低3.6%;万元GDP能耗下降9.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2.3%。

(1)抓好循环经济,节能减排 一是动员政府部门力量。2005年以来,甘肃省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甘肃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在《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政策、项目等内容分工下达到各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又分头把关,因而保证了《总体规划》编制的质量和进度。二是动员院士专家力量。2005年以来,甘肃省在实际工作中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院士专家的智慧,逐渐拥有了一批熟悉省情、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专家团队。三是动员工业企业力量。甘肃省众多企业特别是能源资源消耗多、发展潜力大的32户试点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努力延伸产业链条,为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闯出了新路子。金川公司新选矿工艺使贫矿选矿回收率达到96%,居世界先进水平。

(2)实行五项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甘肃省成立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各市州、县区和相关企业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先后对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强化政策支持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决策部署,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制订发展规划。2005年3月,甘肃省启动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06年6月编制完成了《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将甘肃省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2007年12月甘肃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后,又着手编制《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对甘肃现有的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了改造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七大专业基地:一是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兰白”(兰州、白银)循环经济基地;二是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的“平庆”(平凉、庆阳)循环经济基地;三是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的金昌循环经济基地;四是以清洁能源和冶金新材料为主的“酒嘉”(酒泉、嘉峪关)循环经济基地;五是以加工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天水循环经济基地;六是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张武定”(张掖、武威、定西)循环经济基地;七是以林业、草业和中药材等生态经济为主的“甘临陇”(甘南、临夏、陇南)循环经济基地。三是出台法规政策。甘肃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甘肃省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指导目录》、《甘肃省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四是强化资金支持。在甘肃省财政非常困难情况下,2007年省财政设立了节能降耗专项资金2500万元、设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污染减排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2008年,专项资金分别增加到各5500万元,有力的支持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甘肃省选择了72类减量化项目、再利用和资源化项目、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项目等三大类项目,作为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支撑项目。到2015年末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634亿元,利税约317亿元;对甘肃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的贡献率约为58%,万元GDP水耗降低的贡献率约为85%,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贡献率约为80%,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五是实行激励约束。在对污染减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的基础上,甘肃省政府又将节能目标任务纳入了目标责任书。在对各级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的同时,对试点单位也实行了年度考评,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有关领导的政绩考核范围。

7.重庆实施节能环保措施,资产更为优化[案例]

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重庆主城区曾长期名列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列,也是全国酸雨污染重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主城区内工业企业和社区交错发展,到2001年,已形成渝中区的大黄路片区和化龙桥片区,江北区的猫儿石至江北嘴沿线片区,南岸区的烟雨路片区,沙坪坝区的井口片区、大渡口区的重钢片区和九龙坡区的重庆电厂片区等主城7大主要污染企业集中片区。

为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2002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对主城区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搬迁,下决心打一场促进节能减排的攻坚战。为鼓励企业搬迁,重庆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搬迁鼓励政策。

(1)环保搬迁初见成效 重庆市已累计完成88户企业搬迁,占搬迁总户数的一半。通过搬迁,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据统计,已完成搬迁企业平均万元产值能耗由1.62tce下降到0.58tce,下降64%;年削减化学需氧量8300余t,年削减二氧化硫近11000t,城市工业噪声大幅度降低。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天数已由2002年的221天增加为2009年的303天,增加了82天。环保搬迁为实现“蓝天、碧水、宁静”行动和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消除主城安全隐患,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如重庆市最大的搬迁企业重钢完成搬迁后,单位产品能耗将下降10%以上,废水基本实现零排放,其他污染物排放量仅为原来的一半。重庆市第一户完成搬迁的嘉陵化工厂搬往荣昌后,单位产值能耗由搬迁前的5.32tce/万元下降为3.81tce/万元,下降了28%;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零排放;实现了锰渣的综合利用,年利用3万t锰渣生产复合肥10万t,取得了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双丰收。

化解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矛盾。企业搬迁为城市发展优化腾出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化解了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矛盾,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现已完成搬迁的企业为主城发展提供了6000多亩(1亩=100m2)土地,全部完成后将腾出近2万亩土地。7大传统污染片区除重钢片区和重庆电厂片区外,其余五大片区已经消除。昔日的破旧厂房已被或即将被一个个高品质的商住小区代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重庆的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

已完成环保搬迁任务的企业达产后年销售收入由搬迁前的年均1.2亿元增长到2.5亿元,增长108%。特别是嘉陵化工厂完成搬迁后,产品年生产总量从搬迁前的年产4.5万t提高到搬迁后的9.6万t,高锰酸钾产品从搬前的年产1万t提高到3万t,高锰酸钾产品市场占有量占全国的76.5%,占全球的6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锰酸钾生产企业。

(2)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搬迁前企业大多数负债累累,企业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基本抵押给银行或资产公司,企业负债率有的高达近100%,一般也为70%~80%。这部分企业中,有的企业银行资信度低,无法再从银行获得贷款发展生产;有的企业濒于破产,但一时难以获得破产指标,处于欲死不能的尴尬境地,加之大部分企业因环保问题困扰,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或减产、或避开周边居民休息时间生产,导致企业效益差,举步维艰。通过搬迁,企业原有债务进行了打折偿返,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0%~50%的范围内,处于合理举债,良性发展的阶段。

8.内蒙古加强节能评估制度建设[案例]

2008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为内蒙古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为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随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下发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申报审查程序》、《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内容及深度要求》、《内蒙古自治区节能评估专家库管理和考核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等文件。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内蒙古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确保节能评估工作成效 内蒙古节能评估审查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由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负责审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委托自治区节能监察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节能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由盟市经济委员会负责审查,并接受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为了使能评报告规范、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内容及深度要求》,对项目评估报告应具有的内容及其深度作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节能评估依据、主要工艺和设备选择、能源供应条件、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项目耗能工序分析及主要能耗指标核定分析、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单项节能工程、评估结论以及项目可研报告在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几方面内容。

专家在评审中,重点从产业政策、节能政策、工艺选择、设备选型、能源利用、耗能指标、节能措施等方面严格把关,客观地定性定量地提出评审意见,并对报告实行打分制,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通过严把项目能耗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了能耗总量过快增长。

节能评估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性较强的业务,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编制节能评估报告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节能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节能评估效果明显 从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工作以来,内蒙古共评估审查了392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矿山采选、机械制造、煤炭、轻工、电力九大行业。项目投资额达7874.27亿元,耗能总量达1.27亿tce。在评估审查的项目中,52个项目没有通过评估审查,评审合格率达到86.7%,提高了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对能评工作的重视程度。

通过节能评估审查,严格限制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政策项目的准入,抑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从而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

9.云南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案例]

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实施细则(暂行)》。

针对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发展不平衡,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起步晚,示范推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的实际,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把认定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产品)的技术认定和规范减免税金使用上。建立了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家库,聘任了相关行业的36名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家。对认定项目(产品)进行现场查验和技术咨询,保证了认定的项目(产品)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有关要求。同时,开展了对减免税金使用情况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项审计,强化专款专用,确保减免税金用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工艺技术装备和环保设施的更新改造以及实施清洁生产上。通过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强化管理重点,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产品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了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1)开展资源综合利用2009年底,云南省在认定有效期内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445户。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主要有水泥、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新型墙体材料、硫酸、商品粉煤灰、再生水、精矿粉等20多种。

云南省综合利用涉及的废弃资源主要有黄磷渣、硫酸渣、转炉渣、电炉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工业废渣、铁合金炉渣、脱硫石膏、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采矿废石、尾矿、工业废气、余热、余压、工矿废水、秸秆、锯末、树皮、枝丫材、垃圾、废旧金属、酒瓶、废玻璃、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30多个种类。“三废”综合利用途径的不断拓宽,使综合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云南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7.8%,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

(2)提高“三废”综合利用 云南省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将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为核心,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云南省拟对《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进行修订完善,使认定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省行业专家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加强对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落实好认定企业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继续做好对认定企业的年检、抽查工作;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基础数据统计工作。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以及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橡胶等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快推进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炉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废物尤其是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加大推进建材行业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的力度,抓好再生铜、铝、铅、锌回收拆解集散市场和重点利用工程建设,推动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拆解、利用等相关工作。

10.轻工业紧抓节能减排工作措施[案例]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于2009年5月18日发布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实施以来成效显著,轻工业总体企稳回升。

《规划》中明确了2009~2011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2011年,主要行业COD排放比2007年减少25.5万t,降低10%。其中食品行业减少14万t、造纸行业减少10万t、皮革行业减少1.5万t。为完成上述目标一方面要坚决落实《规划》中提出的“推进企业节能减排”专项——重点对食品、造纸、电池、皮革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编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应用示范工程,推广成熟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要配合政府部门落实《规划》明确提出的淘汰落后量化指标,即2009~2011年淘汰落后制浆造纸200万t以上、皮革3000t标张、酒精100万t、味精12万t、柠檬酸5万t的产能等。

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点工作是:

1)工信部在近期发布造纸、发酵和酿酒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积极参与科技部相关“十二五”资源环境、循环经济科技规划;配合环保部做好皮革、制糖、酿酒、罐头、饮料等行业“行业环境经济政策配套综合名录”制定工作;配合工信部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前期工作。

2)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新型产业园区。按照集中生产、统一治污、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地方政府联动,集行业优势力量,做好产业转移和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已与辽宁省政府和辽宁阜新市政府签订协议,初步确定将阜新作为第一个“承接转移制革示范基地”,在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

3)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造纸、皮革、洗涤用品、食品、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日用搪瓷、照明等行业的结构调整。

4)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发酵等相关重点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动相关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