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在触头未斥开前,作用在动触头上的电动斥力包括触头间由于电流收缩产生霍姆力FH和导电回路产生的洛伦兹力FL。断路器导电回路上洛伦兹力FL一直存在至电弧熄灭,与电流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关系。忽略涡流的影响,采用恒定场的方程来计算电流密度和磁通密度的分布,这样可以分三步来完成电动斥力的计算。图2-17 洛伦兹力计算流程图而对于低压断路器来说,动触头一般是在一个对转动轴的力矩M的作用下打开的,如图2-18所示。......
2025-09-29
如果将一段导体于截断后再对接好,则在测量其电阻时将发现电阻增量,电阻增量是因两截导体接触时产生的,故称为接触电阻,以Rj表示。
两互相接触的导体间的电导是在接触压力Fj作用下形成的,该压力使导体彼此紧压并以恒定的面积互相接触。实验表明,导体接触处的整个面积只是视在面积,真正接触着的是离散性的若干个被称为a斑点的小点。这种斑点的面积仅为视在面积的很小部分。就是a斑点本身也只有一小部分是纯金属接触区,其余部分是受污染的准金属接触区和覆盖着绝缘膜的不导电接触区。因此,实际的金属导体接触面非常小。
实际接触面缩小到局限于少量的a斑点引起了束流现象,即电流线收缩现象。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与接触压力反向的电动斥力,即

以及由箍缩效应导致的附加斥力为

式中:I——通过束流区的电流;
r0——束流区的半径;
r(θ)——接触面半径,它是该处温度θ的函数。
箍缩效应是指等离子体电流与其自身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使等离子体电流通道收缩、变细的效应。大电流通过其所引起的磁场时受到对流动电子施加的力,这种力企图将流动电子推向电流轴心。如果导体是流体(如离子或液态金属),就产生了收缩现象,即箍缩效应。
电动斥力和附加斥力均将使实际接触面进一步缩小。因此,束流现象将引起称为束流电阻Rb的电阻增量。由于r0和rθ()及a斑点均为随机量,故束流电阻迄今仍难以通过解析方式计算。
接触面暴露在大气中会导致表面膜层产生,它包含尘埃膜、化学吸附膜、无机膜和有机膜。尘埃膜由灰尘、织物纤维、介质中的杂质和放电产生的含碳微粒形成,它易生成也易脱落。化学吸附膜由气体分子和水分子吸附在接触面上形成,其厚度与电子固有波长相近,电子能以一定概率通过它。以上2种膜虽会使接触电阻略增,但一般无害,仅使之欠稳定。无机膜主要是氧化膜及硫化膜,它能使电阻率增大三个数量级(如银的氧化膜)至十几个数量级(银的硫化膜和铜的氧化膜),严重时甚至呈现半导体状态(如氧化亚铜膜)。银的氧化膜温度较高时即可分解,铜的氧化膜要近于其熔点时才能分解,故危害甚大。有机膜由绝缘材料或其他有机物排出的蒸气聚集在接触面上形成。它不导电,击穿强度又高,对接触极有害。但当其厚度不超过5×10-9 m时,尚可借隧道效应导电,否则只能借空穴或电子移动导电,而其电阻亦类同于绝缘电阻。膜层导致的电阻增量称为膜层电阻Rf,其随机性非常大,故更难以解析方式计算。
因此,电接触导致的电阻增量——接触电阻Rj工程上往往以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
(https://www.chuimin.cn)
式中:Kc——与触头材料、接触面加工情况以及表面状况有关的系数;
Fj——接触压力;
m——与接触形式有关的指数,点接触m=0.5、线接触m=0.5~0.7、面接触m=1.0。
接触形式如图3-24所示。
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很多,具体如下。
(1)接触形式。表面上看似乎面接触的接触电阻最小,但也不尽然。若接触压力不大,面接触时a斑点多,每个斑点上的压力反而很小,以致接触电阻增大很多。因此,继电器和小容量电器的触头普遍采用点-点及点-面接触形式,大、中容量电器触头才采用线和面的接触形式。

图3-24 接触形式
(a)点接触;(b)线接触;(c)面接触
(2)接触压力。它是确定接触电阻的决定性因素。接触面受压后总有弹性及塑性形变,使接触面积增大。压力还能抑制表面膜层的影响。但从黄铜质球平面接触触头通过20 A电流的试验结果来看,如图3-25所示,接触压力越小,Rj越大,且分散性很大,可是过分增大接触压力也并不好。

图3-25 接触电阻与接触压力的关系
(3)表面状况。接触面越粗糙,越易污染和氧化,Rj也越大,不仅导致发热损耗增大,还会妨碍电路正常接通,特别是当电压和电流均很小时。
(4)材料性能。影响Rj值的材料性能主要是电阻率和屈服点。屈服点越小,材料越软,越易发生塑性形变,Rj值也越小。
相关文章
如上所述,在触头未斥开前,作用在动触头上的电动斥力包括触头间由于电流收缩产生霍姆力FH和导电回路产生的洛伦兹力FL。断路器导电回路上洛伦兹力FL一直存在至电弧熄灭,与电流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关系。忽略涡流的影响,采用恒定场的方程来计算电流密度和磁通密度的分布,这样可以分三步来完成电动斥力的计算。图2-17 洛伦兹力计算流程图而对于低压断路器来说,动触头一般是在一个对转动轴的力矩M的作用下打开的,如图2-18所示。......
2025-09-29
经调整后仍不能解决时,必须更换弹簧或触头。另外,用电设备及电路产生过电流的故障也会使触头过热,这就需要从用电设备及电路中找出故障原因并予以排除。产生的原因是高温使触头金属汽化和蒸发及机械撞击而造成。一般触头磨损到原厚度的2/3~1/2时就需要更换触头;若触头磨损太快时,应查清原因、排除故障。此时只能更换触头或更换容量大一些的电器。......
2025-09-29
图6-22 触头斥开时间计算流程图图6-22为计算触头斥开时间的迭代流程图。以6.4.1节中的CB2断路器产品为研究对象,在预期短路电流有效值为10kA条件下进行开断实验。这是因为CB2的触头预压力为4.4N,而当电流为2800A和2900A时,电动斥力分别等于4.3N和4.7N。一般来说,断路器瞬时脱扣器的动作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2倍。对CB2来说,预压力的设计值可以通过下式得到:2×4.4/28252=1.59N。......
2025-09-29
图6-30a~图6-30e分别为动、静触头间距s=2~6mm时,在不同预期短路电流作用下,单位功率产生的气动斥力FB/随时间的变化过程,Im为实际短路电流的峰值。从图中可以看出:1)相同的触头间距和不同的预期电流时,随着短路电流峰值的增大,单位功率产生的气动斥力FB/随之增加;而且,当Im超过4kA后,短路电流的增大对FB/的影响越来越小。图6-31为Im=4.2kA、触头间距分别为2mm和3mm,以及Im=4.5kA、触头间距分别为4mm和5mm,FB/在不同时刻时的数值。......
2025-09-29
以下对比了4个模型在同样通以1000A电流的情况下,电弧中心线的磁感应强度B以及电弧受到的磁吹力。图6-5为触头系统与栅片距离较远且带增磁块的结构,当触头打开并产生电弧时的磁场分布,取电弧截面等于静触头截面,磁感应强度B的单位为T。2)在触头附近添加增磁块,能使灭弧室空间的磁场大大增强,使电弧受的磁吹力增加。图6-8 4种不同结构的触头灭弧系统电弧所受磁吹力情况的对比......
2025-09-29
本节拟利用1s短路电流耐受实验后三相动触头烧蚀斑点的形貌、位置和大小来验证前文热稳定性仿真模型和计算结果。热稳定性仿真结果中图7-26所示的三相动导电杆侧偏力矩都呈凹形分布,且方向沿使外侧动导电杆顶部向内侧偏转的方向,可以看出侧偏力矩Tt仿真结果与实验中动触头烧蚀斑点位置的分布一致。......
2025-09-29
了解了上述触头参数的定义和作用后,就可以利用ADAMS软件对这三个参数进行测量。在AD- AMS软件中,不需要移去静触头,只要移去动静触头之间的“接触”约束——CONTACT_1,就可以测量触头超程。在ADAMS软件中触头开距实际上就是动触头处于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时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图2-13 触头开距测量曲线......
2025-09-29
本节以额定电流为250A的旋转双断点塑壳断路器某一种卡住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卡住机构的运动过程,并且进行了实验验证,最后分析了卡住机构的可靠性。t2时刻动触头被斥开至最大角度,由于卡住机构作用,动触头不会发生回落现象,此时动触头被斥开的开距为18mm。......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