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工艺系统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艺系统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摘要】:如图6-13所示的薄板工件,由于工件本身有形状误差,用电磁吸盘吸紧时,工件产生弹性变形,磨削后松开工件,因弹性恢复工件表面仍有形态误差(翘曲)。解决办法是在工件和电磁吸盘之间垫入一橡皮,当吸紧时,橡皮被压缩,工件变形减小,经几次反复磨削,逐渐修正工件的翘曲,将工件磨平。

1.切削过程中受力点位置变化引起的加工误差

切削过程中,工艺系统的刚度随切削力着力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系统变形差异,使零件产生加工误差。

(1)在两顶尖间车削粗而短的光轴时,由于工件刚度较大,在切削力作用下的变形相对机床、夹具和刀具的变形要小得多,故可忽略不计。此时,工艺系统的总变形完全取决于机床床头、尾架(包括顶尖)和刀架(包括刀具)的变形,工件产生的误差为双曲线圆柱度误差。

(2)在两顶尖间车削细长轴时,由于工件细长、刚度小,在切削力作用下,其变形大大超过机床夹具和刀具的受力变形。因此,机床、夹具和刀具的受力变形可略去不计,工艺系统的变形完全取决于工件的变形,工件产生腰鼓形圆柱度误差。

2.切削力大小变化引起的加工误差——误差复映

工件的毛坯外形虽然具有粗略的零件形状,但它在尺寸、形状以及表面层材料硬度均匀性上都有较大的误差。毛坯的这些误差在加工时使切削深度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切削力的变化,进而引起工艺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形,使得零件在加工后还保留与毛坯表面类似的形状或尺寸误差。当然工作表面残留的误差比毛坯表面误差要小得多,这种现象称为“误差复映规律”,所引起的加工误差称为“复映误差”。

3.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措施

(1)提高工件加工时的刚度。有些工件因其自身刚度很差,加工中将产生变形而引起加工误差,因此必须设法提高工件自身刚度。为此常采取的措施有三种。

①采用跟刀架或中心架及其他支承架,以减小工件的支承长度。例如在工件中部安装一中心架,则工件刚度可提高8 倍。

②通常可采取增大前角、主偏角选为90°及适当减小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等措施以减小切削力Fy

③采用反向走刀法,使工件从原来的轴向受压变为轴向受拉。

(2)提高工件安装时的夹紧刚度。对薄壁件,夹紧时应选择适当的夹紧方法和夹紧部位,否则会产生很大的形状误差。如图6-13所示的薄板工件,由于工件本身有形状误差,用电磁吸盘吸紧时,工件产生弹性变形,磨削后松开工件,因弹性恢复工件表面仍有形态误差(翘曲)。解决办法是在工件和电磁吸盘之间垫入一橡皮(厚度0.5 mm 以下),当吸紧时,橡皮被压缩,工件变形减小,经几次反复磨削,逐渐修正工件的翘曲,将工件磨平。

图6-13 薄板零件的磨削

(a)工件翘曲;(b)吸盘吸紧;(c)磨后松开(工件翘曲);(d)磨削凸面;(e)磨削凹面;(f)磨后松开(工件平直)

(3)提高机床部件的刚度。机床部件的刚度在工艺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机械加工时常采用一些辅助装置来提高其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