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式排水方法及初期排水量的确定

明式排水方法及初期排水量的确定

【摘要】:(一) 排水量的确定1.初期排水排水量估算初期排水渗流量原则上可按有关公式计算,但是,初期排水时的渗流量估算往往很难符合实际,因为此时还缺乏必要的资料。还有一种情况是水位降至一定深度后就不再下降,这说明此时排水流量与渗流量相等,据此可估算出需增加的设备容量。在基坑排水设计中,对降雨量的确定尚无统一的标准。

(一) 排水量的确定

1.初期排水排水量估算

初期排水渗流量原则上可按有关公式计算,但是,初期排水时的渗流量估算往往很难符合实际,因为此时还缺乏必要的资料。通常不单独估算渗流量,而将其与积水排除流量合并在一起,依靠经验估算初期排水总流量Q

式中 Q1——积水排除的流量,m3/s

Qs——渗水排除的流量,m3/s;

V——基坑积水体积,m3

T——初期排水时间,s;

k——经验系数,主要与围堰种类、防渗措施、地基情况、排水时间等因素有关,根据国外一些工程的统计,k 取4~10。

基坑积水体积可按基坑积水面积和积水深度计算。但是排水时间T 的确定就比较复杂,排水时间T 主要受基坑水位下降速度的限制,基坑水位的允许下降速度视围堰种类、地基特性和基坑内水深而定。水位下降太快,则围堰或基坑边坡中动水压力变化过大,容易引起坍坡;水位下降太慢,则影响基坑开挖时间。一般认为,土围堰的基坑水位下降速度应限制在0.5~0.7m/d,木笼及板桩围堰等应小于1.0~1.5m/d。初期排水时间,大型基坑一般可采用5~7d,中型基坑一般不超过3~5d。

通常,当填方和覆盖层体积不太大,在初期排水且基础覆盖层尚未开挖时,可不必计算饱和水的排除,如需计算,可按基坑内覆盖层总体积和孔隙率估算饱和水总水量。

按以上方法估算的初期排水流量选择抽水设备,往往很难符合实际。在初期排水过程中,可以通过试抽法进行校核和调整,并为经常性排水计算积累一些必要资料。试抽时如果水位下降很快,则显然是所选择的排水设备容量过大,此时应关闭一部分排水设备,使水位下降速度符合设计规定。试抽时若水位不变,则显然是设备容量过小或有较大渗漏通道存在。此时,应增加排水设备容量或找出渗漏通道予以堵塞,然后再进行抽水。还有一种情况是水位降至一定深度后就不再下降,这说明此时排水流量与渗流量相等,据此可估算出需增加的设备容量。

2.经常性排水排水量的确定

经常性排水的排水量,主要包括围堰和基坑的渗水、降雨、地基岩石冲洗及混凝土养护用废水等。设计中一般考虑两种不同的组合,从中择其大者,以选择排水设备:一种组合是渗水加降雨;另一种组合是渗水加施工废水。降雨和施工废水不必组合在一起,这是因为二者不常同时出现。

(1)降雨量的确定。在基坑排水设计中,对降雨量的确定尚无统一的标准。大型工程可采用20 年一遇3 日降雨中最大的连续6h 雨量,再减去估计的径流损失值 (每小时1mm)作为降雨强度。也有的工程采用日最大降雨强度。基坑内的降雨量可根据上述计算降雨强度和基坑集雨面积求得。

(2)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考虑混凝土养护用水,其用水量估算应根据气温条件和混凝土养护的要求而定。一般初估时可按每立方米混凝土每次用水5L,每天养护8 次计算。

(3)渗透流量计算。通常,基坑渗透总量包括围堰渗透量和基础渗透量两大部分。关于渗透量的详细计算方法,在水力学、水文地质和水工结构等论著中均有介绍,这里仅介绍估算渗透流量常用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按照基坑条件和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计算情况:

1)基坑远离河岸不必设围堰时渗入基坑的全部流量Q 的计算。首先按基坑宽长比B/L 将基坑区分为窄长形基坑 (B/L≤0.1)和宽阔基坑 (B/L>0.1)。前者按沟槽公式计算,后者则化为等效的圆井,按井的渗流公式计算。此时还可区分为无压完全井、无压不完全井、承压完全井、承压不完全井等情况,参考有关水力学手册计算。

2)筑有围堰时基坑渗透量的简化计算。与前一种情况相仿,也将基坑简化为等效圆井计算。常遇到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a.无压完整形基坑(见图17-18)。首先分别计算出上、下游面基坑的渗流量Q1s和Q2s,然后相加,则得基坑总渗流量

式中     Ks——基础的渗透系数

s1、T1、s2、T2——含义见图17-19;

R1、R2——降水曲线的影响半径;

r0——将实际基坑简化为等效圆井时的化引半径。

图17-18 有围堰的无压完整形基坑

1—上游围堰;2—下游围堰;3—基坑;4—基坑覆盖层;5—隔水层

图17-19 有围堰的无压不完整形基坑

1—上游围堰;2—下游围堰;3—基坑;4—基坑覆盖层;5—隔水层

式中 H——含水层厚度,m;

s——水面降落深度,m;

Ks——渗透系数,m/h。

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基坑

对于矩形基坑

式中 F——基坑面积,m2

B、L——基坑宽度和长度,m;

η——基坑形状系数,与B/L 值有关(见表17-8)。

表17-8 基坑形状系数η值

渗透系数Ks与土的种类、结构孔隙率等因素有关,一般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当缺乏资料时,各类手册中所提供的数据也可供初估时参考。

b.无压不完整形基坑(见图17-19)。在此情况下,除坑壁渗透流量Q1s和Q2s仍按完整井基坑公式计算外,尚需计入坑底渗透流量q1和q2。基坑总渗透流量Qs

其中,Q1s和Q2s仍按式(17-5)和式(17-6)计算,q1和q2则按式(17-11)和式(17-12)计算

式中 l——基坑顺水流向长度之半;

T——坑底以下覆盖层厚度,见图17-19。

其他参数确定参考有关资料。

式 (17-11)和式(17-12)分别适用于R1>l+T 和R2>l+T 的情况。

3)考虑围堰结构特点的渗透计算。以上两种简化方法是把宽阔基坑,甚至连同围堰在内,化引为等效圆形直井计算,这显然是十分粗略的。当基坑为窄长形,且需考虑围堰结构特点时,渗水量的计算可分为围堰和基础两部分,分别计算后予以叠加。按这种方法计算时,采用以下简化假定:计算围堰渗透时,假定基础是不透水的;计算基础渗透时,则认为围堰是不透水的。有时,并不进行这种区分,而将围堰和基础一并考虑,也可选用相应的计算公式。由于围堰的种类很多,各种围堰的渗透计算公式可查阅有关水工手册和水力计算手册。

应当指出的是,应用各种公式估算渗流量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公式本身的精度,而且还取决于计算参数的正确选择。特别是像渗透系数这类物理常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但是,在初步估算时,往往不可能获得较详尽而可靠的渗透系数资料。此时,也可采用更简便的估算方法。

当基坑在透水地基上时,可按照表17-9 所列的参考指标来估算整个基坑的渗透流量。

表17-9 1m水头下1m2基坑面积的渗透流量

(二) 基坑排水布置

基坑排水系统的布置通常应考虑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排水系统布置;另一种是基坑开挖完成后修建建筑物时的排水系统布置。布置时,应尽量同时兼顾这两种情况,并且使排水系统尽可能不影响施工。

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排水系统布置应以不妨碍开挖和运输工作为原则。一般常将排水干沟布置在基坑中部,以利两侧出土,见图17-20。随着基坑开挖工作的进展,逐渐加深排水干沟和支沟。通常保持干沟深度为1~1.5m,支沟深度为0.3~0.5m。集水井多布置在建筑物轮廓线外侧,井底应低于干沟沟底。但是,由于基坑坑底高程不一,有的工程就采用层层设截流沟、分级抽水的办法,即在不同高程上分别布置截水沟、集水井和水泵站进行分级抽水。

图17-20 基坑开挖过程中排水系统布置图

1—运土方向;2—支沟;3—干沟;4—集水井;5—水泵抽水

图17-21 修建建筑物时基坑排水系统布置图

1—围堰;2—集水井;3—排水沟;4—建筑物轮廓线;5—水流方向;6—河流

建筑物施工时的排水系统通常都布置在基坑四周,见图17-21。排水沟应布置在建筑物轮廓线外侧,且距离基坑边坡坡脚不少于0.3~0.5m。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和底坡大小取决于排水量的大小,一般排水沟底宽不小于0.3m,沟深不大于1.0m,底坡不小于2‰。在密实土层中,排水沟可以不用支撑,但在松土层中,则需用木板或麻袋装石来加固。

水经排水沟流入集水井后,利用在井边设置的水泵站,将水从集水井中抽出。集水井布置在建筑物轮廓线以外较低的地方,它与建筑物外缘的距离必须大于井的深度。井的容积至少要能保证水泵停止抽水10~15min 后,井水不致漫溢。集水井可为长方形,边长1.5~2.0m,井底高程应低于排水沟底1.0~2.0m。在土中挖井,其底面应铺填反滤料,在密实土中,井壁用框架支撑在松软土中,利用板桩加固。如板桩接缝漏水,尚需在井壁外设置反滤层。集水井不仅可用来集聚排水沟的水量,而且还应有澄清水的作用,因为水泵的使用年限与水中含沙量的多少有关。为了保护水泵,集水井宜稍微偏大、偏深一些。

为防止降雨时地面径流进入基坑而增加抽水量,通常在基坑外缘边坡上挖截水沟,以拦截地面水。截水沟的断面及底坡应根据流量和土质而定,一般沟宽和沟深不小于0.5m,底坡不小于2‰,基坑外地面排水系统最好与道路排水系统相结合,以便自流排水。

明式排水系统最适用于岩基开挖。对砂砾石或粗砂覆盖层,在渗透系数Ks大于0.2cm/s,且围堰内外水位差不大的情况下也可用。一般认为当Ks<0.1cm/s 时,以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