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3-7社会网络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续表边燕杰测度网络规模效应、网络密度效应、网络位差效应来衡量社会网络。根据边燕杰对社会网络概念的总结,农户社会网络主要是由网络规模、网络频率和网络差异来衡量的。运用职业类别和财富状况衡量农户网络差异,调查数据表明,农户网络差异不大。表3-10收入状况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表3-7 社会网络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续表

边燕杰(2000)测度网络规模效应、网络密度效应、网络位差效应来衡量社会网络。根据边燕杰对社会网络概念的总结,农户社会网络主要是由网络规模、网络频率和网络差异来衡量的。网络规模主要用大多数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帮得上忙的人占平时交流人数的比率来衡量,网络频率主要是用农户与当地人们长期交流的次数来考察,网络差异重点是用被调查人主要社会关系人员的工作与财富状况来考察。由表3-7统计显示,社会网络规模方面,经常接触人的数量高于100人,但真正有困难能够帮忙的人却不到平时联络人的30%,大多数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帮得上忙的人的平均值为0.43,说明大部分人愿意自己解决问题,且农户间的资源互动能力较弱,网络的规模不大,这与农户小农意识“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心理有关。在对不同群体的交流程度上的数据结果表明,均值越高说明交流程度越低。
表3-8 网络频率指标选择比例分布(%)


由表3-8可知,农户的网络频率有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农户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较为频繁,选择该项农户所占比例分别为36.49%和46.96%,而与村干部和农业组织的交流很低,仅有0.56%的农户和村干部交流十分频繁,10.47%的农户与德高望重的农户几乎没有交流,27.03%的农户从不和农业组织接触。当问及和亲戚、邻居的交流程度时,48.31%和45.72%的农户选择了“比较频繁”。被调查农户与朋友、亲戚、邻居和家庭成员交流得最多,这与中国农户传统的亲缘和地缘思想紧密相关;农户与农业组织的交流程度不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户组织建设不足,即使存在农业组织,但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大;而与村干部交流不多是权利级差导致政治地位的差异,在调查中很多农户反映村干部不好接触,而且如果没有什么事情不会轻易去找村干部。与德高望重的农户交流不多可能是由于德高望重农户忙于自己事务,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与农户间的交流较少。运用职业类别和财富状况衡量农户网络差异,调查数据表明,农户网络差异不大。网络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农户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工作种类和收入水平都较为相似。
表3-9 职业种类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3-9可知,47.3%农户的亲密朋友只有一种工作,工作种类集中在务农;38.85%的农户亲戚的工作种类有3种,集中在村干部、务农和经商;46.73%的农户家人的工作种类也是1种,集中在务农和经商上,可见,农户的相关关系群体的工作种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上。
由表3-10可知,亲朋好友的财富状况基本类似,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8.58%的农户认为自己的亲密朋友财富水平处于中等状态,38.29%的农户认为自己亲戚的收入较低,收入与工作种类成反比,可能是由于人们不愿露富的心理导致其他人并不知道收入的真实情况。76.13%的农户认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拥有的财富不多也不少。
表3-10 收入状况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