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降雨入渗曲线分析

降雨入渗曲线分析

【摘要】:降雨入渗主要受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边坡降雨入渗量取决于土体的初始含水率,降雨强度和降雨持时以及地表径流量。大量实验表明,降雨入渗曲线是一条递减曲线,见图9.2。图9.2降雨入渗曲线图9.3典型含水率分布剖面分区当均质土体地表为有积水入渗时,典型含水率分布剖面从上往下可分为4个区:饱和区,过渡区,传导区,湿润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降雨入渗分析已经从一维发展到了二维和三维,但是由于技术上难以得到解决,只有一维的降雨入渗模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运用该模型也能较真实地反应降雨过程中各渗流特征的变化规律。

降雨入渗主要受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土体的物理性质(渗透系数)、边坡坡面角度、植被覆盖等因素决定了雨水入渗量。

当降雨强度超过土体的入渗能力时,地表将产生径流或积水,并在土体内部形成不断扩大的暂态饱和区。这种状态可以用“积水模型”来进行描述。当单位降雨强度小于土体的入渗能力时,入渗过程受降雨强度的大小控制,称之为“降水模型”。

降雨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降雨初期,地表的含水率梯度很大,入渗率也很高,且大于降雨强度。这一阶段称为通量控制阶段,雨水入渗为无压入渗或自由入渗。第二阶段:随着入渗的进行,含水率梯度不断减小,入渗率不断降低,当入渗率小于降雨强度时,地表出现径流或积水,降雨过程进入到坡面控制阶段,雨水入渗为有压入渗。边坡降雨入渗量取决于土体的初始含水率,降雨强度和降雨持时以及地表径流量。

大量实验表明,降雨入渗曲线是一条递减曲线,见图9.2。根据递减速度的快慢,降雨渗曲线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渗润阶段:这一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没有达到土体的饱和含水率,入渗量较大,随时间推移,降雨入渗量快速降低。第二阶段为渗漏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入渗量明显减小,入渗量随时间推移变得缓慢。第三阶段为渗透阶段。在这一阶段,土壤含水量达到了饱和体积含水量,单位时间内的入渗量趋于稳定,入渗量达到最小值,此时的入渗率称为稳定入渗率。

在降雨开始时,由于地表处(特别是坡脚处)的含水率梯度∂θ/∂z的绝对值较大,对应的水头梯度∂h/∂z也较大,所以入渗率i(t)相对较大。随着入渗过程的进行,水头梯度∂h/∂z绝对值不断减小,入渗率随之降低;当降雨入渗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入渗率趋于一稳定值,该值相当于地表含水率为θ时的入渗系数K0,一般K0≤KS,KS为表层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

图9.2 降雨入渗曲线

图9.3 典型含水率分布剖面分区

当均质土体地表为有积水入渗时,典型含水率分布剖面从上往下可分为4个区:饱和区,过渡区,传导区,湿润区。湿润区的前缘称为湿润锋,见图9.3。

(1)饱和区。孔隙被水充满或处于饱和状态,该区域受到降雨时间、降雨强度及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

(2)过渡区。该区域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迅速下降,一般采用试验方法确定或者VG模型进行模拟。

(3)传导区。该区域含水率随深度增加变化很小,通常传导区是一段较厚的高含水率非饱和区。

(4)湿润区。该区域含水率随深度增加从传导区较高含水率值急剧下降到接近初始含水率值。

(5)湿润锋。湿润锋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形成一个水力梯度的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