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铸造高合金钢的制造方法

铸造高合金钢的制造方法

【摘要】:高合金钢中加入的合金元素总量在10%以上。铸造高合金钢主要有铸造高锰钢、铸造马氏体不锈钢、超临界、超超临界和超高温铸钢、铸造奥氏体不锈钢和铸造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铸造高锰钢的铸态组织是有奥氏体和碳化物所构成的,铸造高锰钢中的碳化物对钢的性能是有害的,它降低了钢的强度并使钢发脆。铸造高锰钢通过水韧处理后,可以使碳化物完全溶解,因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

高合金钢中加入的合金元素总量在10%(质量分数)以上。钢中加入大量合金元素后,钢的组织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常温下的组织已不再是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而是单一的铁素体、单一的奥氏体、单一的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或马氏体)组织了。由于有了大量的合金元素,使得钢具有了抗磨、耐热、耐蚀等特殊的使用性能。铸造高合金钢主要有铸造高锰钢、铸造马氏体不锈钢、超临界、超超临界和超高温铸钢、铸造奥氏体不锈钢和铸造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

1.高锰钢

高锰钢是一种耐磨钢,钢中锰含量为13%(质量分数),碳含量为0.9%~1.3%(质量分数)。高锰钢的牌号有2GMn13、2GMn14、2GMn13Cr2等。这种钢具有奥氏体组织,韧性很好。高锰钢本身的硬度并不高,一般在200HBW左右,但这种奥氏体钢具有加工硬化性质,铸钢件在经受强烈的冲击或重力的挤压情况下,其表层发生加工硬化现象,硬度比原来大为提高,可达450~550HBW。铸造高锰钢的铸态组织是有奥氏体和碳化物所构成的,铸造高锰钢中的碳化物对钢的性能是有害的,它降低了钢的强度并使钢发脆。因此,必须设法消除已经形成的碳化物。为此可将钢重新加热至奥氏体区的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使碳化物溶解在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淬火快速冷却,使碳化物来不及析出,这种由于高锰钢通过水淬而得到高韧性的热处理方法称为水韧处理。铸造高锰钢通过水韧处理后,可以使碳化物完全溶解,因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

应该指出,铸造高锰钢不适宜在高温(>500℃)下工作,因为在高温下会从奥氏体中重新析出碳化物,钢又会变脆,而且由于再结晶的作用使得加工硬化的现象消失。

2.铸造低碳马氏体不锈钢

铸造低碳马氏体不锈钢是在Cr13马氏体不锈钢的基础上,通过大幅度降低碳含量,以便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韧性,从而消除冷裂纹的敏感性,同时添加4%~6%(质量分数)的镍可以使镍当量增加,从而使δ铁素体的含量减少而马氏体的含量增加,并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Mo而形成的。因此,该钢不但强度、硬度较高,而且具有较好的韧塑性、焊接性及耐磨性,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1)δ铁素体 铸造低碳马氏体不锈钢在室温下的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随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不同,其回火后的组织中还可能出现逆变奥氏体和δ铁素体。δ铁素体一般沿奥氏体晶界分布,逆变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当钢中某些铁素体形成元素(如Si、Cr)等偏近上限,而某些奥氏体形成元素(如Ni)等偏近下限,就容易造成Ni当量余量偏低,产生一定数量的δ铁素体。低碳马氏体不锈钢中一旦有δ铁素体生成,用热处理或再加工等方法均无法消除。由于δ铁素体与马氏体基体之间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它的出现一般会对钢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它不但降低钢的强度,还影响其大截面性能,此处还会成为疲劳和腐蚀源。

铬、镍是降低Mf点和增加淬透性的元素。铬还保证该钢具有高的耐腐蚀和耐空蚀能力,如果铬含量过低,便降低其耐蚀性;如果铬含量偏高,就会出现残留奥氏体并增加δ铁素体。镍是减少δ铁素体的元素,它可在回火中使该钢产生逆变奥氏体,且逆变奥氏体量随镍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2)逆变奥氏体 马氏体不锈钢具有较好的淬透性,其正火组织以马氏体为主。回火时,当回火温度超过Ac3时将发生马氏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对一般钢来说这种奥氏体通常是不稳定的,在冷却过程中会重新形成新生马氏体,但对马氏体不锈钢而言,在Ac3以上不太高的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的奥氏体却是稳定的,这部分奥氏体称为逆变奥氏体。通常认为逆变奥氏体有益于提高材料的塑、韧性。低碳马氏体不锈钢回火温度应在Ac3以上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逆变奥氏体量增加,但回火温度过高,会导致奥氏体总量过大,使奥氏体内奥氏体化元素含量相对减少,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该钢种的回火温度一般以590~620℃为佳。在回火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过多的转变成新生马氏体,逆变奥氏体量反而会降低,使韧塑性恶化。一般情况下低碳马氏体不锈钢须经过两次回火,一次回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量的逆变奥氏体,二次回火的目的是促使第一次回火中的新生马氏体进一步分解,组织进一步软化,以获得适量稳定的逆变奥氏体及最佳综合力学性能。

(3)残留奥氏体 淬火过程并不能完全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即使过冷到Mf以下温度,仍有少量的奥氏体存在,这部分未发生马氏体转变的奥氏体,称为残留奥氏体。残留奥氏体也称不稳定奥氏体,它经过适当的热处理或在以后的加工过程中会相变为马氏体,从而降低钢的韧塑性,且膨胀系数也较铁素体马氏体大,在热加工和焊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引起制品变形或裂纹,特别对焊缝影响更大。因此,该类钢决不允许存在残留奥氏体。为达此目的,其马氏体相变终了点Mf必须在室温之上,最好高于30℃或更高。

3.铸造奥氏体不锈钢

铸造奥氏体不锈钢铬含量高,流动性差,铸钢件易产生热粘砂、冷隔、表面皱皮等缺陷,并且易形成热裂和夹渣缺陷。铸造奥氏体不锈钢在常温下应为γ+α+碳化物(如CrC、NbC、TiC等),但在铸造冷却条件下,共析转变来不及发生,因此得到γ+碳化物。将这样组织的钢加热到1200℃,使碳化物溶解于γ相中,然后淬火使碳化物来不及析出,从而可以获得单相奥氏体。这样的组织是过饱和的,常温下是稳定的,但在高温下碳化物有析出。因此,这种钢不能在高温条件下焊接和使用。

4.铸造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

铸造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在常温下的组织中铁素体奥氏体各占50%(体积分数)左右。和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具有强度高、对晶间腐蚀不敏感、良好的抗疲劳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优良的抗腐蚀裂纹性能。

1)双相不锈钢类型有Cr18型、Cr23(不含Mo)型、Cr22型、Cr25型共四种,我国生产的只有Cr18型和Cr25型两种。

2)022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Cr22型),其化学成分见表1-1,力学性能见表1-2。

表1⁃1 022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

978-7-111-51606-4-Chapter01-1.jpg

表1⁃2 022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的力学性能

978-7-111-51606-4-Chapter01-2.jpg

5.超临界、超超临界和超高温铸钢

超临界、超超临界和超高温铸钢主要是指Cr的质量分数为9%~12%的马氏体耐热钢,又称为新型马氏体耐热钢,主要包括T91/P91钢、E911钢、T92/P92钢,属于中合金耐热钢,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发的新型马氏体耐热钢,具有高温强度高、抗氧化性能和抗蠕变性能好,以及相对高的热导率与低的热膨胀系数等特点,主要用于气缸、主气阀、调节阀喷嘴室和隔板套等火电耐热钢铸钢件。

该钢可分为普通型、改良型和新型马氏体耐热钢(Cr的质量分数为9%~12%)。在标准的9Cr-1Mo钢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降低碳、硫、磷,添加微量钒、铌、氮等碳化物促进元素,通过优化热处理规范显著提高材料的持久强度,这就是改良型耐热钢(Cr的质量分数9%~12%);在改良型耐热钢的基础上,减少钼含量,添加钨或硼、钴等元素,进行优化热处理后蠕变强度更高的钢种,即为新型耐热钢(Cr的质量分数9%~12%)。当使用环境是蒸汽且温度为593~610℃时,一般选用改良型耐热钢为主(Cr的质量分数9%~12%)。

新型9Cr、12Cr马氏体耐热钢成分的共同特点是碳含量低,纯净度高及经过微合金化Nb、Al、N、B和较低V的处理。碳含量不大于0.1%(质量分数),P、S的含量控制在0.010%(质量分数)以内。在力学性能方面,具有明显高的常温和高温强度,并同时具有高韧性、高塑性、较高的高温强度和高温蠕变强度。

超超临界材料的性能一般采用正火喷雾加风冷工艺来实现,其热处理工艺为正火后两次高温回火。铸钢件在正火保温奥氏体化后,得到完全的奥氏体组织;正火后用喷雾风冷至一定温度得到足够大的冷却速度,使奥氏体能完全转变为马氏体。

(1)T91/P91钢Ms点为380~400℃,Mf点为100~120℃,正火温度为1040~1080℃,回火温度为750~780℃,长时间的使用温度极限为593℃。

(2)E911钢Ms点为370~400℃,Mf点大约为100℃,正火温度为1040~1080℃,回火温度750~780℃,长时间的使用温度极限为600~620℃。

(3)T92/P92钢T92/P92钢的Ms点为370~400℃,Mf点大约在100℃,正火温度为1040~1080℃,回火温度为750~780℃,长时间的使用温度极限为6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