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前言:第八版的改进与感谢

前言:第八版的改进与感谢

【摘要】:本版除保留了第七版的一些特点外,还进行了以下改进。华中科技大学黄其柏教授主审了本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常明、胥北澜、魏迎军在本次修订中做了部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2021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

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在华中科技大学和部分兄弟院校机械类及近机械类本科专业教学中使用,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先后被评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项。

为了满足面向21世纪机械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在总结“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面向21世纪机械工程教学改革”和“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等重大教改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产品定义技术和机械产品三维建模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的需求,深入开展了“大机械类本科生全程三维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三维表达在工程图学中的定位研究与实践”“反求设计能力培养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转变教育理念,引进工程场景,翻转课堂图学教育研究与实践”“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一)教学内容重构与实践”“‘3D工程图学’与‘3D工程图学应用与提高’MOOC课程立项建设”等系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取得了多项突出的教学成果,如“3D工程图学”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工程制图”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3D工程图学应用与提高”入选2020年湖北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并获得2021年湖北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一))等奖项。我们根据上述项目的成果进行了本次修订,并将近几年来本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融入了教材。右侧二维码为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工程制图”的说课示例,供使用本教材的学校师生参考。

本版除保留了第七版的一些特点外,还进行了以下改进。

(1)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革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将“3D工程图学”与“3D工程图学应用与提高”MOOC课程中的优质资源融入教材,更新了书中的二维码资源。

(2)以业界需求为牵引,基于当前二维CAD与三维CAD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存的现实情况,本书同时介绍了软件Inventor 2018和AutoCAD 2017的使用方法,同时本书仍将计算机三维造型的内容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3)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率先引入了“基于模型的工程定义简介”“零件建模的总体原则、总体要求和流程”“面向制造的设计准则”等学科前沿知识。

(4)尽可能地采用最新国家标准。但由于近几年来相关国家标准的变化较快,加之我们收集的资料不尽齐全,难免有个别标准更新落后于实际的情况,需要通过后续修订来完善。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本书已配套混合式教学的线上与线下电子教案、教学素材库、习题库、试题库等网上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立体化教材,十分方便师生使用(特别提示:本书第8章最后一个二维码提供了作者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后续还会不定时更新与补充文件)。使用本书的教师,如需要混合式教学(正常课堂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的线上与线下电子教案、电子挂图、电子模型、习题集及答案文件,可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联系(联系电话:027-81339688;电子邮箱:171447782@qq.com)。这些相关资源也可以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中下载,其中“3D工程图学”网址为https://www.icourse163.org/learn/HUST-1001665003,“3D工程图学应用与提高”网址为https://www.icourse163.org/learn/HUST-1003111005。

参加本次修订工作的有:阮春红(绪论,第1章,第2章2.1~2.3节、第4章、第8章8.1~8.3节和8.5~8.7节),何建英(第5章、第11章),李喜秋(第6章、第7章7.1~7.4节,附录),张俐(第7章7.4~7.7节、第10章),朱洲(第2章2.4~2.5节、第9章),陶亚松(第3章、第8章8.4和8.8节)。参加微视频录制的有:阮春红、张俐、黄其柏、刘世平、何建英、李喜秋、程敏、黄金国、田文峰、朱洲、陶亚松、鄢来祥等。本书由阮春红、何建英、李喜秋、张俐任主编,负责统稿和定稿。华中科技大学黄其柏教授主审了本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常明、胥北澜、魏迎军在本次修订中做了部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编写和修订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国内一些同类著作和相关资料,已将其作为参考文献列于书末,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及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1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