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动态拉伸计算结果的分析与优化

动态拉伸计算结果的分析与优化

【摘要】:然而,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炸药的脆性增加,更容易发生拉伸破坏。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的破坏应变分别为0.8%、1.3%、1.39%。图8-35三种不同颗粒体积分数和颗粒分布细观结构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图8-36~图8-38 所示为三种细观模型在动态拉伸载荷下的损伤破坏过程。从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动态拉伸作用下PBX 的损伤机理主要是界面脱黏和黏结剂撕裂。

图8-35 所示为计算得到的8.1.2 节中三种不同颗粒体积分数和颗粒分布细观结构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应力随应变逐渐升高,直至达到峰值。具有较高颗粒体积分数的模型一在较小的破坏应变(应力达到峰值的应变)下达到临界破坏应力,并且斜率更陡,说明高颗粒体积分数模型的有效弹性模量大。然而,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炸药的脆性增加,更容易发生拉伸破坏。对于颗粒体积分数为62%和63%的模型二和模型三,由于黏结剂的增多,增强了炸药承受变形的能力,从而延迟界面断裂。颗粒体积分数对破坏应变有显著影响。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的破坏应变分别为0.8%、1.3%、1.39%。

从模型二和模型三的应力-应变响应来看,不同的尺寸分布对PBX 的破坏行为也有影响。由图8-35 可以看出,在峰值压力之前,应力-应变响应几乎重合,模型二的临界破坏应力早于模型三,模型三的临界破坏应力高于模型二。可以推测,平均粒径较小的模型三更有利于提高PBX 的力学性能。

图8-35 三种不同颗粒体积分数和颗粒分布细观结构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8-36~图8-38 所示为三种细观模型在动态拉伸载荷下的损伤破坏过程。对于颗粒体积分数为84%的模型一,在加载初期由于界面的材料强度较弱,观察到界面脱黏,在颗粒/基体界面逐渐出现一些分散的微裂纹[图8-36 (b)]。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体和颗粒/基体界面继续受到损伤,微裂纹继续产生;然后产生的微裂纹沿大颗粒边界传播并相互融合[图8-36 (c)];最后,在时间t=27.2 μs 时,形成一个主裂纹[图8-36 (d)]。当主裂纹形成时,其他区域的裂纹也停止了扩展。在模型二中以及在颗粒/基质界面[图8-37 (a)]中观察到微裂纹的出现,而在模型三中尚未产生微裂纹。结果表明,模型二和模型三比模型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引发裂纹。在时间t=48 μs 时,模型二中形成主裂纹[图8-37(d)]。当t=33.2 μs 时,模型三开始在颗粒/基体界面上产生微裂纹[图8-38 (a)],并且在t=42.8 μm 时形成主裂纹[图8-38 (d)]。三种模型的破坏演化基本相似,微裂纹总是以分散的方式在颗粒/基体界面萌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界面脱黏。界面脱黏总是在大颗粒边界处首先发生;然后在基体中也产生微裂纹,裂纹沿着大颗粒边界逐渐汇合;最后相互贯通,形成垂直于加载方向的主裂纹,颗粒未发生破坏。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颗粒体积分数和分布影响了裂纹的产生和发展,较高的颗粒体积分数降低了相邻颗粒间基体的平均厚度,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黏结剂变形和界面破坏。从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动态拉伸作用下PBX 的损伤机理主要是界面脱黏和黏结剂撕裂。

图8-36 模型一的损伤破坏过程

(a)t=15.2 μm;(b)t=20.4 μm;(c)t=24 μm;(d)t=27.2 μm

图8-37 模型二的损伤破坏过程

(a)t=27.2 μm;(b)t=41.2 μm;(c)t=47.6 μm;(d)t=48 μm

图8-38 模型三的损伤破坏过程

(a)t=33.2 μm;(b)t=42 μm;(c)t=42.4 μm;(d)t=42.8 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