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密既视感:从童年经历到脑科学研究

解密既视感:从童年经历到脑科学研究

【摘要】:前文提及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作“既视感”,最初是由一位法国物理研究人员发现。报告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人们第一次出现既视感的时间多集中在6~10岁之间。这当然是一种文学的揣摩,事实上,对于既视感的研究并没有定论。现代脑科学对既视感的形成提出两种可能。既视感不是凭空产生,只是那些原始情景以碎片化的方式储存在我们脑海中。

前文提及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作“既视感”,最初是由一位法国物理研究人员发现。它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状态下,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某个场景,却感到在什么地方见过,或经历过类似情境。更有甚者,能够对即将发生的下一帧画面做出准确的预判。但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否则人人都是预言家了。它是一种正在经历的感觉,只会在你经历的某一刻发生。那个时刻,你突然觉得身边的事物都不一样了,陌生变得熟悉,遥远变得清晰,勾起某种看似久远却深埋心底的回忆。

■我是不是在哪看到过这只猫

科学美国人》的调查表明,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大约有1/3的人有过多次类似的体验,特别是15~25岁的年轻人。报告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人们第一次出现既视感的时间多集中在6~10岁之间。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年轻时喜欢做白日梦,长大后就变得冰冷而现实。这当然是一种文学的揣摩,事实上,对于既视感的研究并没有定论。相对科学的解释为:既视感的出现是大脑处于健康状态下的表现,因此我们的大脑能够识别出那些“错误的熟悉信号”,还能意识到眼前的熟悉景象并非真的遇见过。一旦过了25岁,随着年龄增长,识别信号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弱。

现代脑科学对既视感的形成提出两种可能。一种是可能与无意识中的记忆碎片有关。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视网膜有特殊的通路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看见什么之前,就已经在脑中上传眼前的图像或事物。若把记忆储存过程比作摄影,图像由各种碎片组成,每个碎片都包含重建图像必备的所有信息,碎片越小,重建的原始图像就会越模糊。既视感不是凭空产生,只是那些原始情景以碎片化的方式储存在我们脑海中。另一种可能与海马体有关。海马体负责储存长期记忆。当我们遇到与过去相似的情境,脑内处理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就有可能产生冲动,在记忆中寻找相似的感触,将现在的印象认为是发生过的经历。不仅如此,海马体还会发生“运行错误”,不小心把现在的感觉坠入记忆中,将眼前一幕当作曾经发生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