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工智能在作文和作曲领域的普及与应用

人工智能在作文和作曲领域的普及与应用

【摘要】:人工智能在作文和作曲两个领域已经不是简单的尝试,而是逐渐普及开来。新闻稿件没有多少主观色彩,也无须抒情和达意,因此比较适合人工智能创作。至于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人工智能涉猎较少。目前人工智能作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一个是独立作曲,人工智能学习音乐风格;另一个是辅助作曲,由人创造一个旋律简单的构思,人工智能完成剩下的内容。

《破解者》中的人工智能已经相当了得——“能够做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其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排版新闻稿件,还能够进行谱曲创作,并以假乱真。现实社会中真是这样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在作文和作曲两个领域已经不是简单的尝试,而是逐渐普及开来。笔者有一位报社工作的朋友,他们报社就引进了一套自动撰文系统,可以根据关键字从大量样本之中抓取字句,快速成文,质量堪比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

现今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在没有后续加工的情况下很好地模仿所输入单字的书写风格。新闻稿件没有多少主观色彩,也无须抒情和达意,因此比较适合人工智能创作。至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人工智能涉猎较少。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经编写过一部写诗软件,名为“计算机诗人”。而他的后辈和同人,现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在不久前出版的科幻短篇集《人生算法》中收录了一篇独特的作品,这篇文章叫作《恐惧机器》,其中部分文体由人工智能写成。这是首部“人机交互式写作”的作品。

相比作文,使用计算机作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音乐作品是莱杰伦·希勒在1956年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依利阿克组曲》。人工智能作曲跟下围棋的原理一样,都是深度学习,运用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链、混合型算法等,由人制定规则、建立海量数据库,机器进行深度学习,分析作曲规则、结构,然后生成音乐。目前人工智能作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一个是独立作曲,人工智能学习音乐风格;另一个是辅助作曲,由人创造一个旋律简单的构思,人工智能完成剩下的内容。

对于人工智能作曲,许多音乐专业领域的演奏家和歌手都认为这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噱头,他们主张音乐的美妙正来自不确定性,只会循规蹈矩的人工智能也许可以生产出制式的乐章——就像流水线上的工艺品一样,但它们永远无法创造出《命运交响曲》这样直击灵魂的瑰宝——工艺品跟艺术品无法相提并论。事实上,音乐家们无须过于排斥人工智能,它们的目标也并非取代这些音乐家,或者抢走他们的饭碗。人工智能乐器研发的目标是将数字乐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造一系列可以改变当今乐器演奏、学习方式的全新智能乐器,解决传统乐器在演奏中的局限,包括演奏方式、音色音域、入门者的学习难度以及音乐的传播与分享。对此,我们应该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