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挑战人类思维方式的人工智能技术

挑战人类思维方式的人工智能技术

【摘要】:诚然,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让人类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功,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工智能已经获得媲美或者匹敌人类的智能,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与人类的思考方式大相径庭,它们很难模仿人类的思维过程。人工智能的逻辑是线性的,在这条线路上可以追溯它的原始指令,也可以推测它的下一步动作。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此。把杀手转换成人工智能,就是大部分科幻小说的蓝本。

诚然,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让人类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功,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工智能已经获得媲美或者匹敌人类的智能,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与人类的思考方式大相径庭,它们很难模仿人类的思维过程。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们严格遵循逻辑,即使用它们创作出看似灵动的诗歌(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经编写过一个写诗软件),也是被那些隐藏在字词背后的逻辑所驱动。而人类,很大程度上是反逻辑的,至少具有反逻辑的属性和能力。人工智能的逻辑是线性的,在这条线路上可以追溯它的原始指令,也可以推测它的下一步动作。《亚当纪》这篇科幻小说,就是从人工智能与逻辑的紧密联系切题,向读者展开一幅后人类时代机器人寻找人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作寻找它自身存在的意义)的画卷。

小说中的机器人BGK-S100从沉睡中苏醒(设定的程序被激活),却没有接收到任何指令,这令它感到困扰,随后做出“寻找,人类”的判断,并在找寻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向人类的渐变,完成从苏醒到觉醒的涅槃。

纵观全文,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不是BGK-S100寻找人类和变成人类的过程,而是文中一句话:“作为一名合格的机器人,它没有理由去怀疑逻辑。”这句话是BGK-S100的信条,也是镌刻在所有机器人CPU之中的“思想钢印”。理解了这句话,才能深入小说主旨,把握全文脉络。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此。人类执行任务,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主观因素,我们常常形容一个杀手就像机器一样冷漠,即说杀手不会挟带多余的情感。很多电影都是冷漠杀手出现了情感,以此为基础展开故事架构。把杀手转换成人工智能,就是大部分科幻小说的蓝本。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篇小说,遵循这则高高在上的逻辑,BGK-S100一共发出过三个主要指令:寻找,人类;解压;制造,人类。解压跟文末的“I am Adam”(我是亚当。友情提示,千万别看成I am Madam)系为同一个指令。每个指令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一步步靠近最终目的。我们人类常常会做出一些没有目的的活动,但人工智能绝不会浪费—安培电量思考虚无。只需要找到这条逻辑线,我们就能捋清人工智能所有动作背后的目的。在《亚当纪》这篇小说里,BGK-S100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