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管理示例标准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管理示例标准

【摘要】:安全生产部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危险源(隐患)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工作,负责对其辨识和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重大危险源和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并提交副总经理确认。负责作业范围和辖区内危险源(隐患)的普查辨识、登记评估、监控防范工作,负责组织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演练。重大危险源、非重大危险源(隐患)由水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站危险源(隐患)的辨识、风险评价、控制及管理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文件清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危险

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 危险物质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3.3 危险源

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具有潜在的意外释放的能量和(或)危险有害物质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4 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和能量。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3.5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储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

3.6 储存区重大危险源

专门用于储存危险物质的储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3.7 危险源辩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8 风险

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9 风险评价

也称危险评价或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通过评价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3.10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 职责

(1)水电站总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水电站范围内危险源(隐患)的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分管副总经理负责水电站范围内危险源(隐患)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具体领导工作。

(2)安全生产部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危险源(隐患)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工作,负责对其辨识和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重大危险源和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并提交副总经理确认。负责作业范围和辖区内危险源(隐患)的普查辨识、登记评估、监控防范工作,负责组织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5 流程与风险分析

5.1 管理流程图

危险源(隐患)辨识与评价管理流程图见附录A。

5.2 风险控制点

本标准中的风险控制点包括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信息更新。

5.3 风险分析

(1)如不定期组织对危险源(隐患)进行辨识,保证辨识的覆盖范围、方法适用,则可能对人身、设备、环境安全带来风险。

(2)如不规定风险评价的方法、准则和步骤,对危险源(隐患)风险进行评价,则不能正确区分危险源(隐患)的风险等级并进行排序、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

(3)如不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依照危险级别不同,分别由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督,并制订相应的控制、减少、消除风险的措施,危险源(隐患)就可能失控,存在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环境影响的事故隐患。

(4)如没有履行建立和修改重大危险源(隐患)清单时的审批手续,制订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没有向属地安全监管机构报备,没有建立重大危险源(隐患)档案管理制度,则不能有效控制、减少、消除重大危险源(隐患),对人身、设备、环境安全带来严重风险,甚至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的风险。

(5)如没有及时更新危险源(隐患)及其风险信息,则不能规范、有效、及时地做好危险源(隐患)辨识与评价控制工作。

6 管理内容与方法

6.1 危险源(隐患)辨识的范围

(1)危险源(隐患)辨识选取的范围:水电站主要包括中控室、升压站、水轮发电机组、盘柜、大坝、水库、尾水渠、道路交通、办公室、食堂等区域。

(2)危险源(隐患)辨识选取的阶段:作业活动主要有运行操作阶段、维护检修准备阶段、维护检修执行阶段、节假日与夜间抢修阶段、交通运输等。

6.2 危险源(隐患)辨识的方法

(1)危险源(隐患)辨识时应考虑3种时态:过去时态(评估对残余风险的可承受度)、现在时态(评估现有控制措施情况下的风险)、将来时态(组织活动中或计划中可能带来的危险源)。

(2)危险源(隐患)辨识时应考虑3种状态:常规活动下的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情况)、非常规活动下的异常状态(指设备、系统故障或参数发生偏离)、紧急状态(指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可能带来重大危险,如设备被迫停运、火灾、爆炸、大坝漏水等)。

(3)常用的危险源(隐患)辨识方法:

①安全检查法。现场观察、了解、分析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点)或危险、有害因素。

②安全检查表分析法。事先把检查对象进行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逐项检查、识别危险源。

③故障假设分析法。与专业人员或作业人员进行交流,以提问(故障假设)方式发现潜在的风险或事故隐患。

④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法。将故障假设分析与安全检查表分析组合运用的分析方法。

⑤查阅同类型水电站发生过的相关事件,通过对比,识别本水电站存在的同类性质的风险源。

6.3 危险源(隐患)评价的方法

6.3.1 评估法

由专家、熟练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识别出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危险、有害因素转化为事故的条件、可能性及后果,确定出不可接受风险和重大危险、有害因素。

6.3.2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

以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为自变量,则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等于3个自变量的积。

6.4 危险源(隐患)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步骤

(1)根据工作场所及其设施的特点,可在全面进行作业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作业任务中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汇总,并进行评价,填写危险源(隐患)辨识调查控制清单,见附录C。生产活动中的常见危险、有害因素详见附录B危险、有害因素提示表。

(2)重大危险源、非重大危险源(隐患)由水电站控制。

(3)对可以整改的重大危险源(隐患),下达重大危险源(隐患)整改通知单,见附录D,做到“四定”(即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

(4)对于无力解决的重大危险源(隐患),水电站一方面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另一方面应书面向当地政府安全监管机构报告。

(5)对于物质技术条件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危险源(隐患),必须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一旦条件具备则予以解决。

(6)水电站对重大危险源(隐患)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纪录。

(7)在设备运行、物资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的部位,应充分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

(8)重大危险源(隐患)及整改情况应汇总并存档,见附录E重大隐患管理记录。

6.5 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的演练

(1)按重大危险源(隐患)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后果等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要形成统一整体,救援力量要统筹安排。

(2)每年应制订重大危险源(隐患)应急救援演练计划,计划应包括演练时间、地点。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两次。

(3)在演练前应组织对参加演练的人员进行《重大危险源(隐患)应急预案》培训,使其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并要有培训记录和档案,应急人员要通过考核证实确能胜任所担负的应急任务后,才能上岗。

(4)组建落实并配有相应应急器材,应急器材要定期检查,保证设备性能完好。

(5)根据演练的评估情况,及时对《重大危险源(隐患)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

6.6 危险源(隐患)辨识和评价的其他管理

(1)建立危险源(隐患)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物质名称、数量、性质、地理位置、管理人员、安全规章制度、评估报告、检测报告等。

(2)重大危险源(隐患)形成报告后要报地方政府安全监管机构备案。重大危险源报告应包括重大危险源(隐患)的详细情况、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安全措施与预防措施、应急预案等。

(3)应将重大危险源(隐患)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信息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6.7 防护器具、设备、设施的管理

(1)按有关标准,对重大危险源(隐患)和一般危险源(隐患)所属岗位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和防护器具、设备设施,并将所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和防护器具、设备、设施进行登记。

(2)及时对防护器具进行校验和更新,保证岗位配备的防护器具的有效性。

7 检查与考核

(1)本标准执行情况由安全生产部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

(2)考核标准执行《安全生产考核管理标准》中的有关部分。

8 报告与记录

附录A 危险源(隐患)辨识与评价管理流程

附录B 危险、有害因素提示表

1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外露运动体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缺陷、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等)。

(3)电危害(触电、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等)。

(4)噪声危害(金属切割、汽车噪声、机械噪声、气流噪声、电磁噪声、电动工具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振动等)。

(6)电磁辐射(高压设备电场、高压设备磁场等)。

(7)运动物危害(车辆危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压油飞溅、物体滑动等)。

(8)明火(火灾、电焊等)。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固体、高温液体等)。

(10)粉尘与气溶胶(焊接烟尘、清洁灰尘等)。

(11)作业环境不良(在平地上滑倒/跌倒、人员从高处坠落、工具、材料等从高处坠落、头上空间不足、楼梯护栏或手栏不足、安全通道缺陷、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等)。

(12)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等)。

(13)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等)。

(14)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火灾与爆炸等)。

(2)有毒物质(可吸入的化学物质、摄入引起伤害的物质等)。

(3)腐蚀性物质(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可能伤害眼睛的物质或试剂等)。

(4)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4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等)。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等)。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等)。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5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违章指挥等)。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等)。

(3)监护失误(未执行监护制度、监护不到位等)。

(4)外来人员活动。

(5)以往发生事故。

(6)安全管理上的缺陷。

(7)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 事故类型

(1)坠落、滚落。

(2)摔倒、翻倒。

(3)碰撞。

(4)飞溅、落下。

(5)倒塌。

(6)被碰撞。

(7)轧入。

(8)切伤、擦伤。

(9)踩伤。

(10)淹溺。

(11)接触高温。

(12)接触有害物。

(13)触电。

(14)爆炸。

(15)破裂。

(16)火灾。

(17)交通事故

(18)动作不当。

(19)其他。

附录C 危险源(隐患)辨识控制清单

注:控制措施中,a为制订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b为制订管理程序;c为培训与教育;d为应急预案与响应;e为加强现场监督检查;f为保持现有措施。

附录D 重大危险源(隐患)整改通知单

附录E 重大危险源(隐患)管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