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铣削时切削温度的建模方法优化

铣削时切削温度的建模方法优化

【摘要】:图4-14 编码表图4-15 铣削时测量面处红外线测温图傅里叶定律的热流密度公式是式中,λ是导热系数[W/(m·℃)];是温度的变化率(℃/m)。在切削温度的测量中使用了黄色漆,以增加辐射表面的辐射率。图4-16 切削温度数据及处理结果5.实验结果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切削温度与各切削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1.铣削时切削温度的经验公式

在铣削加工环境固定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切削温度与切削参数之间存在复杂的指数关系。铣削时切削温度的经验公式的通用形式是

978-7-111-53860-8-Chapter04-38.jpg

式中,Cθ是切削温度系数;CCCC分别是切削宽度、切削深度、进给量切削速度的指数。

2.确定因子的变化范围

由上述经验公式可知,影响切削温度的四个因素是:切削宽度、切削深度、进给量和切削速度。因为加工难加工材料受到工艺装备、设备条件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所以切削数据来源于生产现场或由技术人员提供,见表4-6。这里分别给每个因素三个水平,综合考虑后选用L9(34)正交表。

表4-6 四因素实验水平的选取

978-7-111-53860-8-Chapter04-39.jpg

3.各因子水平的编码

分别通过线性变换

Z1=(lgae-0.39)/0.090 (4-41)

Z2=(lgap-0.85)/0.15 (4-42)

Z3=(lgf-1.68)/0.10 (4-43)

Z4=(lgv-1.47)/0.10 (4-44)

可以得到四个因素取对数后的三水平的编码。程序自动计算,得到各因素的零水平、区间值以及三水平的编码表,见图4-14。

4.实验数据的获取

按切削实验表中的方案进行切削实验(红外线测温图见图4-15)。

由于采用的是间接获得切削区的温度,所以实验测量区温度与切削区温度需要进行换算。

978-7-111-53860-8-Chapter04-40.jpg

图4-14 编码表

978-7-111-53860-8-Chapter04-41.jpg

图4-15 铣削时测量面处红外线测温图

傅里叶定律的热流密度公式是

978-7-111-53860-8-Chapter04-42.jpg

式中,λ是导热系数[W/(m·℃)];978-7-111-53860-8-Chapter04-43.jpg是温度的变化率(℃/m)。

设切削热由切削区传导δ距离至测量面,铣削区的最高温度为θm经试件传递到试件测试面后温度降为θs,并假定在热流流动方向上的任意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导热量相等,通过对式(4-45)求积分得到下式:

978-7-111-53860-8-Chapter04-44.jpg

式中,θm为最高温度;θs为测试面后温度;δ是切削区传导至测量面的距离。又试件测量面上发出的辐射能是

E=q=εσT4 (4-47)

式中,ε是测温面的辐射率;σ是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σ=5.67×10-8T是物体辐射单元热力学温度。由式(4-46)和式(4-47)可以推导出下式:

θm=θs+εσT4δ/λ (4-48)

所以,将获取测量面的温度值、切削面与测量面的厚度代入式(4-48),即可得到铣削区的最高温度值。在切削温度的测量中使用了黄色漆,以增加辐射表面的辐射率。其测温面的辐射率经测定为ε=0.92。

通过测试系统得到切削温度经由式(4-48)计算得到的切削区温度的测试数据见图4-16。

978-7-111-53860-8-Chapter04-45.jpg

图4-16 切削温度数据及处理结果

5.实验结果

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切削温度与各切削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978-7-111-53860-8-Chapter04-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