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重要性

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重要性

【摘要】: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有机的一体化过程,人为地划分必然导致食品链条的自然属性中各个环节的割裂,也就无法避免监管环节的外部性的出现。在分段监管的模式之下,各个部委均获得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合法权,各部门按照相关要求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食品安全监管的“五龙治水”格局正式形成。可以说食品安全依然没有有效解决多部门监管的问题。

1.部门之间依赖性增强

多部门监管架构之所以出现问题,源于食品生产本身的特性。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有机的一体化过程,人为地划分必然导致食品链条的自然属性中各个环节的割裂,也就无法避免监管环节的外部性的出现。即使将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划分,但是食品生产中每个环节所涉及的监管部门都可能不止一个,环节内部也无法避免相应的外部性行为,分段监管变成了分割监管。在分段监管的模式之下,各个部委均获得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合法权,各部门按照相关要求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食品安全监管的“五龙治水”格局正式形成。当然,“五龙治水”并不意味着只有这5五个部委负责食品安全。除了直接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这5个部委之外,还涉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粮食局8个部委。在国务院各部委层面,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部门达到13个。[16]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各部门配合的质量决定了食品安全的质量。

2.分管监管的失灵

到2004年,我国正式形成了一个多部门分段监管的架构。这一架构符合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不调整既有机构权力边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寻求政策资源的整合,谋求发挥各个部门的潜能,尝试实现多部门监管的效果最优化,谋求实现“1+1>2”的效果。但是这种架构本身并没有解决相关的问题,食品安全形势并没有有效改善,这也为后期的改革埋下了伏笔。可以说食品安全依然没有有效解决多部门监管的问题。这一模式的有效运作依赖于两个层面的配合:其一,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其二,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合作。但是中央部门之间职能的描述是综合化的,这种综合化本身也就必然是概括化的。该模式运行到21世纪初期,并未改变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严重局面,此种协同模式也同样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