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渐进性的政策协同:基于理性与改革策略的选择

渐进性的政策协同:基于理性与改革策略的选择

【摘要】:渐进性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理性,也是基于改革策略的选择。中国的政策协同过程往往是有一个大体上的方向与基本原则,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往往不设定具体策略。内核体系的核心是维护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策略是渐进的。在这种渐进性的改革中,维持和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是其基本原则,通过有限调适来推动变革的有效推进。中国政策协同的模式背后有一个复杂的体系支撑。

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会冲击体制的稳定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很难参透所有的因素及其变动过程,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暴露无遗。但是协同的渐进性决定了转型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而恰恰是不断试错才使得协同过程不断前进。尽管改革方向会呈现出一些盲目性甚至对立性,有时可能面临180°的大转弯,但是这个改革过程整体上是平稳的和有序的,整个政策系统内部包括社会并未发生系统性分裂,而这是整个政策协同过程保持稳定的前提。渐进性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理性,也是基于改革策略的选择。中国的政策协同过程往往是有一个大体上的方向与基本原则,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往往不设定具体策略。如果改革伊始就为政策目标设计较为宏大、理想与根本性的目标,这往往很难推动相关改革。在改革策略选择上,与外层改革的频繁与变革不同,内核改革体现为一种相当保守与抵抗的局面。内核体系的核心是维护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策略是渐进的。在这种渐进性的改革中,维持和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是其基本原则,通过有限调适来推动变革的有效推进。在这种调适中,核心是价值目标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通过对外围层的改革来推动核心层的调整,进而实现内外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政策协同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待政策协同过程的不合理过程和不合理问题,既不可徘徊不前,也不可操之过急。

中国政策协同的模式背后有一个复杂的体系支撑。中央依赖政党与国家体系来有效管控协同的模式,进而实现对政策协同过程的一元统领和有效管理。从结构来看,这一模式拥有内、外两层结构。从内层结构来看,政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对政府的全面控制,进而控制国家制度安排的总体力量。在外层结构中,主要是涉及部门与部门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正是通过这种结构来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对整体结构的整体把握,进而实现对改革进度的系统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