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在不同的参考物体上所观察的物体运动是不相同的。显然,牵连运动的类型与刚体运动类型一致。点或刚体的绝对运动是它们相对于动坐标系的相对运动与动坐标系相对于静坐标系的牵连运动的合成结果。研究运动的分析和合成问题,首先要选择好合适的静坐标系和动坐标系,然后分清什么是绝对运动、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最后分析各种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2025-09-29
1.IMS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成为电信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全网IP化也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因此,要在网络层面和业务层面全面实现固定/移动融合,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满足以下需求的新的体系架构。
①能够提供电信级的QoS保证,即在会话建立的同时按需进行网络资源分配,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满意的实时多媒体通信服务。
②能够提供融合各类网络能力的综合业务,特别是传统电信网和互联网相结合的业务,采用开放式业务提供结构,支持第三方业务开发,提供用户所需的个性化的多媒体服务。
③能够对业务进行有效、灵活的计费,即提供会话的业务类别、业务流量、业务时段等基本信息。
IP多媒体子系统(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作为解决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支持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解决方案,提供了标准化的体系结构,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IMS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①与接入无关。IMS借鉴软交换网络技术,采用基于网关的互通方案,包括信令网关(SGW)、媒体网关(MGW)、媒体网关控制器(MGCF)等网元,而且在MGCF及MGW 也采用IETF和ITU-T 共同制订的H.248/MEGACO 协议。这样的设计使得IMS系统的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是固定电话终端、多媒体终端、PC 机等,接入方式也不限于蜂窝射频接口,可以是无线的WLAN,或者是有线的LAN、DSL 等技术。另外,由于IMS在业务层采用软交换网络的开放式业务提供构架,可以完全支持基于应用服务器的第三方业务提供,这意味着运营商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网络结构、不投入任何的设备成本条件下,轻松地开发新的业务,进行应用的升级。
②协议统一。采用SIP进行控制。SIP简洁高效、可扩展性和适用性好,使得IMS能够灵活便捷地支持广泛的IP多媒体业务,并且SIP可与现有固定IP数据网平滑对接,便于实现固定和无线网络的互通。
③业务与控制分离。IMS定义了标准的基于SIP 的IP 多媒体业务控制接口ISC,通过该接口支持三种业务提供方式,即独立的SIP应用服务器方式、具有开放业务结构的业务能力服务器(SCS)方式和IP多媒体业务交换功能(IM-SSF)方式。IMS网络中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不再处理业务逻辑,而只为业务提供基础能力支持,包括用户注册、地址解析和路由、安全、计费、SIP压缩等。通过分析用户签约数据的初始过渡规则,CSCF 触发到规则指定的应用服务器,由应用服务器完成业务逻辑处理。这样CSCF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层设备,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的完全分离。
④归属服务控制。IMS用户相关的数据信息只保存在用户的归属地。用户鉴权认证、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都由归属地网络完成。用户从拜访地接入网络后,必须回到归属地,由归属CSCF进行用户的注册、呼叫控制和业务触发,有利于运营商对网络的控制管理。(https://www.chuimin.cn)
⑤用户数据与交换控制分离。用户数据与交换控制功能分离是移动网络的特点,对固定网络演进有重要作用,可以解决用户移动性、用户的号码携带和智能业务触发的问题。IMS在用户数据分离方面的一个特点是与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的访问接口利用IETF定义的Diameter协议替换了原有的MAP,有利于固定移动网络融合和向全IP网络演进。
⑥水平体系架构。IMS通过水平体系架构进一步推动了分层架构概念的发展。业务及公共功能都可以重新用于其他多种应用,运营商无须再为特定应用程序设单独的网络,从而消除传统网络结构在计费管理、状态属性管理、组群和列表管理、路由和监控管理方面的重叠功能。
⑦策略控制和QoS保证。IMS中提供策略控制和QoS保证机制,终端在会话建立时协商媒体能力并提出QoS要求,要求在会话建立之前由策略控制单元为会话预留资源,策略控制单元在传输层为媒体流预留资源,从而在传输层保证服务质量。
从3GPP和3GPP2演进版本来看,对IMS的支持是实现全IP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已经搭建了IMS网络并投入实际运营。我国运营商也已经开始了IMS商业化部署的进程。
2.IMS与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与IMS都是作为下一代网络技术提出的,实现目标均是构建一个基于分组的、层次分明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实现控制和承载分离。
软交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层思想,利用分组数据网信息传送的能力,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了分离。软交换不再处理媒体流和业务的属性,而是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及其相关的一些属性。软交换对电话语音业务、IP 接入、非IP接入以及与PSTN/VoIP互通等方面考虑较多,对移动性管理和多媒体业务的提高考虑较少。目前软交换技术比较成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语音业务上。
IMS在软交换技术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IMS更关注逻辑网络结构和功能,能够提供实际运营所需的各种能力。此外,IMS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与具体的接入方式无关。业界普遍认为IMS有能力融合各种网络实现下一代网络的目标。向下一代网络的过渡是漫长的过程,软交换是传统电路交换网络的替代技术,最终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将融合各种网络而成为统一平台。
相关文章
显而易见,在不同的参考物体上所观察的物体运动是不相同的。显然,牵连运动的类型与刚体运动类型一致。点或刚体的绝对运动是它们相对于动坐标系的相对运动与动坐标系相对于静坐标系的牵连运动的合成结果。研究运动的分析和合成问题,首先要选择好合适的静坐标系和动坐标系,然后分清什么是绝对运动、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最后分析各种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2025-09-29
3)静态工作点:晶体管放大电路中,晶体管静态工作点就是交流输入信号为零时,电路处于直流工作状态,其电流、电压的数值可用晶体管特性曲线上一个确定的点表示,该点称为静态工作点。5)耦合:组成多级放大电路的每一个基本电路称为一级,级与级之间的连接称为级间耦合。7)差模信号:放大电路是一个双口网络,每个端口有两个端子,两个输入端子的两信号的差值称为差模信号。......
2025-09-29
概念深入法是通过某一设计元素,将其放大成某一种可以与人们沟通的语言,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在面料、色彩、款式以及图案的运用中加强这一元素,以达到色、形、材一致的设计特点。图4-58服装设计草图表现图4-59服装设计草图图4-60服装设计草图图4-61“朝气”设计灵感设计:郭艺范指导教师:杨素瑞......
2025-09-29
总的来说,杆式射流成形应遵循以下3方面原则。图1.25药型罩压垮过程2)较小头、尾速度差根据射流形成理论,射流和杵体速度vj、vs分别表述为式中,α和δ分别为药型罩半锥角和偏转角。......
2025-09-29
图6.14IPv6地址格式图6.14是基于提供者的全局单播地址,用来给全世界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分配单播地址。向IPv6过渡的过程必然很长,因此IPv6和IPv4将长期共存。图6.14就是嵌入IPv4的地址。③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⑥IPv6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目前常见的方法有双栈主机、隧道技术和纯IPv6链路混合组网技术等。图6.15IPv6/IPv4双协议栈的协议结构隧道技......
2025-09-29
尽管越来越多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具有电压调节的功能,但需要在即使风电不能发电的情况下,风电场也能发挥这种作用。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在整个系统中占比越来越高,风电场的可调节容量已成为配电电压调节的决定性因素。......
2025-09-29
从共享型以太网发展到交换型以太网,并出现了全双工以太网技术,致使整个以太网系统的带宽成十倍、百倍地增长,并保持足够的系统覆盖范围。本节讨论10 Mbit/s以太网技术,并对交换式以太网加以简单介绍。图5.29IEEE 802参考模型与OSI的比较MAC子层负责媒体访问控制,以太网采用竞争方式,对于突发式业务,竞争技术是合适的。图5.30以太网的数据帧格式各字段的含义如下。......
2025-09-29
Lawrence Associates则认为,虚拟制造是一个集成的、综合的可运行制造环境,其目的是提高各个层次的决策与控制。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虚拟制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是对这些领域知识的综合集成与应用。计算机仿真、建模和优化技术是虚拟制造的核心与关键技术。所谓“虚拟”,是相对于实物产品的实际制造系统而言的,强调的是制造系统运行过程的计算机化。......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