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焊接性是通过金属材料焊接性试验来实现,而使用焊接性则通过焊接工艺评定来实现。例如,钛金属在焊接过程中,400℃以上的区域都要用惰性气体保护,否则,该温度区域的钛金属氧化,力学性能变差,因此,焊接钛金属比焊接低碳钢要难得多。如钛金属用真空电子束焊接方法很容易获得高质量的焊缝,而用氩弧焊方法焊接,需要设计一套保护装置,在焊接过程中,将400℃以上的区域进行氩气保护,防止钛金属的氧化。......
2025-09-29
胶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胶接力的形成主要包括表面润湿、胶粘剂分子向被粘物表面移动、扩散和渗透,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形成物理、化学和机械结合的过程。胶接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胶粘剂和被粘物表面的结构和状态,而且和胶接过程的工艺条件等密切相关。通常,胶接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是De Bruyne、Mclaren等人首先提出的,此理论认为,胶接产生的粘附力主要来源于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界面上两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的液体-固体分子之间都存在这种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包括化学键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胶接过程中首先胶粘剂分子因布朗运动向被粘物体表面移动,胶粘剂分子的极性基团向被粘物的极性部分靠近,当胶粘剂分子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小于0.5nm时,分子间就产生了范德华力或氢键力的结合。吸附理论把胶接主要归结于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力的作用。
根据吸附理论,如果胶粘剂分子中极性基团的极性越大,数量越多,则对极性被粘物的胶接强度就越高;极性胶粘剂与非极性被粘物或非极性胶粘剂与极性被粘物胶接,由于分子间排斥,不利于分子的接近,不能产生足够的分子间力,所以胶接力很差;而非极性胶粘剂与非极性被粘物结合,由色散力产生的胶接强度较小。
吸附力是提供胶接力的普遍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也能起主导作用。
2.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是由前苏联学者Воюцкнй等人提出的,此理论认为,高分子材料之间的胶接是由于胶粘剂与被粘物表面分子或链段彼此之间处于不停的热运动,从而引起相互扩散作用,使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界面逐步消失,形成相互交织的牢固结合。如果胶粘剂是以溶剂的形式涂敷到被粘物表面,而被粘物表面又能在此溶剂中溶胀或溶解,则彼此间的扩散作用更为显著,其胶接强度就越高。因为胶粘剂和被粘物间的相互扩散是产生胶接力的主要因素,胶接强度与它们的相容性有关。高分子材料之间的胶接可以分为同种高分子材料的自粘和不同种高分子材料的互粘。前者是同种分子间的扩散,后者是不同类分子的扩散。两种扩散的结果都会使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牢固的结合。若胶粘剂呈液态,被粘物在液体中扩散作用显著,有利于界面消失。
扩散实际上是一种溶解过程,这个理论可以圆满解释同种或性质相近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粘合。(https://www.chuimin.cn)
3.静电理论
前苏联学者Дерягин等人根据剥离某些胶接接头时产生放电现象,提出了静电理论。此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接材料接触时,在界面两侧会形成双电层,如同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从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当两种不同的材料接触时,胶粘剂分子中官能团的电子通过分界线向另一相表面定向吸附,形成了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形成,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就有静电力产生,从而产生了胶接力。双电层理论只存在于能形成双电层的胶接体系,并不具有普遍性,在聚合物膜与金属胶接等方面,静电理论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不能解释导电胶的作用和非极性粘合等。
4.机械结合理论
机械结合理论认为被粘物表面的不规则性,如高低不平的峰谷或疏松孔隙结构,有利于胶粘剂的渗入,固化后胶粘剂和被粘物表面发生咬合而实现连接。经表面处理过的金属粘接,多孔物质如纸、木材、皮革、纺织品等都是胶接的实例。
机械结合的关键是被粘物表面必须有大量的凹穴、槽沟、孔穴等,当胶粘剂涂布上去时,经过润湿、流动、挤压、铺展而填入这些孔穴内,固化后,就嵌入在孔隙中而将两个表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机械结合理论曾一度被冷落,近20年来,基于现代微观分析研究,证明微机械嵌定作用是确实存在的。
胶粘剂种类、被粘材料种类和表面状态的不同,在胶接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种或几种结合机制,各机制所起作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胶接理论还需在胶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工艺焊接性是通过金属材料焊接性试验来实现,而使用焊接性则通过焊接工艺评定来实现。例如,钛金属在焊接过程中,400℃以上的区域都要用惰性气体保护,否则,该温度区域的钛金属氧化,力学性能变差,因此,焊接钛金属比焊接低碳钢要难得多。如钛金属用真空电子束焊接方法很容易获得高质量的焊缝,而用氩弧焊方法焊接,需要设计一套保护装置,在焊接过程中,将400℃以上的区域进行氩气保护,防止钛金属的氧化。......
2025-09-29
回湿水的来源是沟纹、孔隙或网眼,以及过压区中点后的毛毯中的侧流。脱水主要由压区压力下纤维网络层的机械受压和压区中点后从毛毯到纸页的回湿可能性所决定。在压区停留时间是脱水的制约因素。普通平压榨的机理是水平反向脱水,其优点是压缩均一和回湿少,但脱水效率低,由于纸页可能被压溃,负荷不能加得太大。垂直脱水存在压缩不均一的可能性和低车速时的高回湿性。......
2025-09-29
图4-13NMMO分子的立体结构氧原子的原子序数是8,其电子排序为1s22s22p4。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纤维素分子链的线性完整性和刚性,而且使其分子链紧密排列成高度有序的结晶区,使反应试剂难以抵达,氢键结构如图4-14所示。结合溶剂法纤维素的制备工艺,当NMMO水溶液的浓度比较低时,NMMO不具备溶解纤维素的能力,原因是NMMO与水形成了氢键,根据氢键的饱和性原理,NMMO分子不再具有与其他羟基生成氢键的能力。......
2025-09-29
淀粉的溶解特性常用吸水率、溶解度、溶解率和膨胀度(膨润力)来表示。膨胀度为湿淀粉重量与起始淀粉重量的比值。稻米淀粉的水吸收率和溶解度在60~80℃缓缓上升,在90~95℃急剧上升。在60~80℃热水中,天然淀粉粒由于氢键的断裂,晶体结构被破坏,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接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暴露的羟基基团上,这会引起膨胀和溶解。纯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在水中分散性能不同,可从它们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来解释。......
2025-09-29
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与直链淀粉的合成有关,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则与支链淀粉的合成有关。这些参与支链淀粉合成的酶存在相互作用,所以支链淀粉合成的机理较为复杂。至今已有不少研究者在不同突变体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支链淀粉的合成模式。分析分支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脱分支酶的活性对支链淀粉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对淀粉生物合成机理的了解。......
2025-09-29
如图1-13所示,液体在一直径为d的圆管内做层流运动,即Re<Rexp=2320。图1-13 圆管中的层流在液流中取一小圆柱体,小圆柱体的直径为2y,长度为l,并设液流从左向右流动。......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