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ML4813滞环电流控制法电路设计优化

ML4813滞环电流控制法电路设计优化

【摘要】:ML4813的1脚和3~8脚是-0.3~5.5V的模拟电压输入端,驱动输出最大峰值电流达1A。图4-17a所示的是将ML4813作为APFC控制电路的电感电流不连续传导的反激式APFC变换电路。图4-16 UC3854内部结构框图图4-17 ML4813作为控制器的反激式APFC变换电路由图4-17a可知,该电路是非隔离式APFC电路,它的负输出即桥式整流输出电压,也为反激式变换电路的输入电压。ML4831的4脚是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APFC调整器输出的电压调整信号经过控制环路进入该端。

反激式APFC调整器适用于小功率开关电源节能灯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校正。如果要求APFC变换电路具有隔离功能或者输出电压低于输入电压,则采用反激式APFC电路是适宜的。

ML4813的1脚和3~8脚是-0.3~5.5V的模拟电压输入端,驱动输出最大峰值电流达1A。启动门限电压为16V±1V,关断阈值电压为10V±0.5V,启动电流为0.8mA,电源工作电流为20mA,IC振荡器的最大充电电流为5mA。该芯片的功能比一般芯片要强。

图4-17a所示的是将ML4813作为APFC控制电路的电感电流不连续传导的反激式APFC变换电路。作为一个电压型调整控制器,通过不改变占空比,迫使电源输入电流跟踪交流输入电压的变化,而且相位角几乎等于零,其结果是整个反激式APFC控制电路的阻抗呈纯电阻性,系统功率因数近似于1,并且只需在电源电路中使用很小的电感量和很少的外部元件,便可使开关电源的性能得到提高、体积得以缩小。

978-7-111-49915-2-Chapter04-76.jpg

图4-16 UC3854内部结构框图

978-7-111-49915-2-Chapter04-77.jpg

图4-17 ML4813作为控制器的反激式APFC变换电路

由图4-17a可知,该电路是非隔离式APFC电路,它的负输出978-7-111-49915-2-Chapter04-78.jpg即桥式整流输出电压,也为反激式变换电路的输入电压。正输出端电压978-7-111-49915-2-Chapter04-79.jpg叠加于978-7-111-49915-2-Chapter04-80.jpg之上,如图4-18所示。978-7-111-49915-2-Chapter04-81.jpg978-7-111-49915-2-Chapter04-82.jpg的方向相反,幅值相等。

晶体管VT1、VT2,电阻R11R13以及VD7、VD5组成启动电路,首先开关管VT2导通,对电容C8快速充电。当C8的充电电压达到IC1的门限电压(16V)后,IC1被启动,变压器TR的二次绕组NS便产生电压,二极管VD7和电解电容C8C9组成整流滤波回路,其输出电压供给IC1的13脚,作为工作电压。变换控制器从通电至IC1被启动的时间为0.7s。若用一只39kΩ的电阻代替启动电路(图中点划线内的有源电路),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元器件,只是启动时间太长。在输入电压为85V的条件下,启动时间长达12s,这是不允许的,可在39kΩ电阻上并联一只正向二极管或减小C8的容量,如图4-17b所示。

978-7-111-49915-2-Chapter04-83.jpg

图4-18 反激式APFC输出电压

功率驱动开关管VT3工作在不连续电感电流传输模式下,它通过ML4831的12脚来控制VT3的栅极。VT3在导通期间,变压器TR的一次绕组NP的电感开始存储能量;当VT3截止时,NP所储的电能向电容C4充电,流经NP的电流为三角波。在VT3导通期间,供电电源通过NP的电流从零值又上升到峰值。这一作用过程始终在控制开关管占空比的作用下进行。峰值电感电流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全波整流的瞬时电压值。开关功率管VT3关断,NP中的峰值电流由顶端向下降落到零。峰值电流一旦回落到零,下一个周期即由此开始。如图4-19所示,电感峰值电流是VT3开关三角波的包络线。平均电流是峰值电流的2/3左右。

功率开关管VT3导通时间的长短与IC1内部的PWM比较器、误差放大器及变压器一次电感量LP等有关。从图4-19可以看出,整流输出的电流即为三角波开关电流的平均值,它的波形为正弦波,其平均电流实际上即为交流输入电流。

978-7-111-49915-2-Chapter04-84.jpg

图4-19 反激式APFC电路电感电流波形

电感峰值电流可以由下式求出:

978-7-111-49915-2-Chapter04-85.jpg

式中,IL为电感峰值电流(A);VIN为瞬时交流输入电压,为978-7-111-49915-2-Chapter04-86.jpgton为功率开关管导通时间(ns);VIN(PK)为输入峰值电压(V)。

电感峰值电流的包络呈正弦波,若包络的波峰电流为IPK,那么IL

IL=IPKsinθ(4-13)

根据式(4-12)和式(4-13),开关功率管的导通时间为

978-7-111-49915-2-Chapter04-87.jpg

式中,VIN(RMS)是交流输入电压的有效值。开关电流的平均值可以用下式表示:

978-7-111-49915-2-Chapter04-88.jpg

式中,T为开关周期。

将式(4-14)代入式(4-15),可得:

978-7-111-49915-2-Chapter04-89.jpg

从式(4-15)可以看出:开关电流平均值呈正弦波形,并且与输入电压同相位,平均电流的峰值978-7-111-49915-2-Chapter04-90.jpg,结果与式(4-16)相同。平均电流峰值也可以用下式表示:

978-7-111-49915-2-Chapter04-91.jpg

根据式(4-16)和式(4-17),可以得到输入功率PIN的表达式:

978-7-111-49915-2-Chapter04-92.jpg

即开关电源输入功率的大小与变压器的一次电感、工作频率以及峰值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

为了保证控制变换电路的最好工作特性和最小电感峰值电流,电感电流应在最低交流输入电压和满负荷输出的基础上运行,才能称得上最佳反激式APFC调整控制器。因此,要求最小电感峰值电流要保证变换电路的最佳工作特性。

978-7-111-49915-2-Chapter04-93.jpg

式中,978-7-111-49915-2-Chapter04-94.jpg,实为最低交流输入电压;VOUT为反激式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

根据式(4-18)和式(4-19),可以确定反激式变压电路的一次电感的最大值:

978-7-111-49915-2-Chapter04-95.jpg

只要根据式(4-20)计算出电感值,就可以保证APFC调整器在不连续模式下工作。相反,如果调整器在连续模式下工作,就会使输入电流不呈现出正弦波。在设计中要注意的是,选用电感值一定要比式(4-20)的计算值小15%左右。反激式APFC调整电路中的变压器TR不但为电路提供不连续模式下的电感电流,还为IC1提供电源工作电压。如果变压器磁心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3019 PL00-3FC型带隙铁氧体磁心,那么变压器的一次绕组匝数为56匝,二次绕组则为5匝。

ML4831的4脚是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APFC调整器输出的电压调整信号经过控制环路进入该端。同相输入在IC1内与5V基准电压相接,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接入反馈信号,误差放大器便产生一个误差电压输入到PWM比较器进行脉宽调制。输出电压VOUT(-)和VOUT(+)分别经过电阻R1、R3通过IC1的7脚和8脚输送到差压放大器,放大信号由6脚输出。

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VOUT)是由IC1内的基准电压(VREF=5V)和控制回路中的电阻决定的:

978-7-111-49915-2-Chapter04-96.jpg

将电路中的阻值代入上式,得到:

978-7-111-49915-2-Chapter04-97.jpg

IC1的5脚用于检测输出电压,当5脚检测到输出电压低于1.12VOUT=1.12×200V=224V时,经过片内运算放大器处理后输出电压增大,片内驱动晶体管输出电压升高,6脚输出至误差放大器和比较器的电压升高。R17和VD8的作用是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抑制由于开关管的漏极所产生的寄生电容与电路电感而引起的振荡的能力。有时还会出现以下情况:在开关周期开始时,电感电流使电流正弦波起点非零化,从而引起交流输入电流波形失真,谐波含量升高。R17和VD8能有效地抑制电感振铃而引起的电流波形失真,提高功率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