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可持续发展对制造业的约束分析

可持续发展对制造业的约束分析

【摘要】:针对切削液的环境污染,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切削液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3%~17%,而且切削液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并危害身心健康。切削液的污染治理问题,也应该从源头抓起,在切削过程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切削液,实施干切削,从源头切断污染源,是加工制造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性措施。

面对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严峻问题,人们深刻地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但是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模式,全世界都在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享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但应该坚持与自然相和谐,而不是凭借当代人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今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当代人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而切削加工又是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切削加工中,切削液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冷却、润滑、清洗、降低切削力和改善工件表面质量等功效,是大多数切削加工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是它的使用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增加了产品成本、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使用过的废切削液中,有的含有有害成分(如Cl和S),有的含有大量的矿物油及乳化剂。乳化剂易被植物吸收,不少乳化剂有增加致癌物的作用。一个大型的轴承厂每年耗用的乳化溶解油约150t,排放的废液约达7000~10000t;一个中型的轴承厂每年耗用的乳化溶解约15~20t,排放的废液约1000~1500t。其中含有亚硝酸钠、硝酸钠等腐蚀剂和表面活性剂等,严重地污染了水资源和环境。

针对切削液的环境污染,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我国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工业污水排放的标准。切削液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3%~17%,而且切削液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并危害身心健康。在德国,对废液、废屑的处理作了严格的规定,所涉及的法律文件从1950年的仅两个文件增加到1993年的28个文件,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了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标准,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掀起了对这项标准的认证活动,治理切削液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操作者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成为此次取证活动的一项共同内容。

我国工业污染负荷占全国污染负荷的70%以上。多年来,工业污染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对策以及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推动下,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把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放在了生产末端污染排放的处理上,实际以排放标准为依据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相应的污染控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污染的问题。

因此,虽然人类消耗巨资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而且还不断地向人类发出警告,新的环境问题又在接踵而来。反思过去的战略及技术路线时发现,忽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抓起”,而只注重末端治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和生产模式,协调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主要应着眼于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而不仅仅是消除污染的后果,这既是战略方向,又是主要手段。切削液的污染治理问题,也应该从源头抓起,在切削过程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切削液,实施干切削,从源头切断污染源,是加工制造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