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广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广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摘要】: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善、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管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规范各行业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有限开发、有偿开发和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其中,山东省2002年来开展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全省水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大力推进全社会综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农业节水技术,不仅要强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还要通过农作物结构调整、农艺节水、提高节水管理水平等来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半旱地农业和旱地农业。工业节水方面,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推广循环生产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依托工业园区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加强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应用,加快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着力推动工业内部循环用水,倡导和鼓励多利用中水和微咸水,力争达到零排放。城乡生活和公共服务业节水采取以集中供水为主并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分质供水,减少管网漏失,推广节水器具和小区雨水利用。通过全社会的全面节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善、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管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积极推行需水管理,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源头控制与末端控制相结合,以节水促减排,减少废污水排放量,改善水环境和生态恶化的状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优化。

(2)科学用水,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实行全社会、全方位节约用水,按照区域外调入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用水顺序,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逐步实现分质供水、循环利用、优水优用,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3)合理布局,突出区域建设重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跨设区的市、跨县(市、区)的河流及边界水库的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各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承载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布局,确定不同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各类节水工程和节水措施,突出区域重点。

(4)制度创新,严格水资源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规范各行业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有限开发、有偿开发和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共同参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控制性指标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强化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具体落实相关节水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和用水行业的节水减排目标责任,建立绩效责任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全社会广泛自觉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风尚。

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建立高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全社会的全面节水,山东省全省平均水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本书采用每立方米用水量的经济产出量来衡量用水效率。1995年山东省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只有12.42元/m3,然而2010年山东省的水资源使用效率达到85.25元/m3,每立方米用水量的产出效益增加了72.83元,增长了约5.9倍,年均增加量为4.85元/m3。其中,山东省2002年来开展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全省水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1995—2001年间水资源使用效率年均增加量只有1.98元/m3,2002—2010年间水资源使用效率年均增加量高达6.77元/m3,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年均增加量增长了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