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摘要】: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是指恢复河流的自然属性,并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进行改变城市化和传统水利工程造成的河道不自然现象可以消除生态压力河流和河边的生物重建了它们的栖息地,使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恢复城市河道的各项功能,保持河道健康。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方法改善水文条件和河川土地地貌,恢复受损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和自我维持我继承的良性循环。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是指恢复河流的自然属性,并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进行改变城市化和传统水利工程造成的河道不自然现象可以消除生态压力河流和河边的生物重建了它们的栖息地,使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恢复城市河道的各项功能,保持河道健康。

1.河道生态系统组成

河流生态系统是由水流的不同作用形成的,主要受河流形态和植被的影响,其地形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根据地形变化,生物物种特别是植被有垂直带状现象,但物种的垂直更替不具有连续性变化;二是生物适应急流生境,底栖生物和鱼类丰富平坦,浮游生物较少;三是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关系复杂,容易受到干扰;四是河流自身的净水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受到其他生态系统干扰时恢复速度较快。河流中有多种介质,包括河水、沉积物、大型水生植物和石头。在不同介质类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适合不同类型生物生存繁衍的场所。河流生态系统由能源与物质、生境、生物等组成。

(1)能量和物质

能源和材料包括土壤、沙子、有机物、营养物、有毒物质和太阳能通过降雨径流进入河流。能源和物质与周围土地利用和水系水资源分布密切相关,是决定河流生产力和生境的重要因素。

(2)生境

生境是生活环境的基本单元。水沙运动形成浅滩、深潭和砾石带,形成各种生境。不同的生活习性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生境和养分。因此,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常常通过特定的生境和走廊来选择合适的生境和物质来生存。栖息地的数量和连续性对生物体的生存非常重要。

栖息地由水和空间组成。水包括水质、水量、流速、深度、地下水等,空间包括水体、水界、河岸、滨水缓冲带等,由河床形态及材料、河岸形态及材料、人工构筑物、植物等组成。

(3)生物

河流生态系统为各种生物创造了生存条件,为水生藻类、鱼类、植物、昆虫、鸟类等提供了生存场所。不同种类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形成一个循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艺术,是指如何将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高效、健康、舒适的环境。现代景观设计一直在进行场地和空间的规划建设,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存环境,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实践。

建设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空间,首先要坚持生态和谐,根据区域地形、气候、植被等相关规划,对场地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充分了解场地的基础上进行周密规划,使它的规划和发展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其次,通过整合人的感官感受来设计和创造景观。人们对景观有不同的感知和感受,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变化。人的感官主要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通过综合各种因素来设计景观,使人们最终能够将遗址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内涵融入景观的建设中。几千年来,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融入人们生活环境、融入人们血液的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生活和文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景观建设的同时,应将其融入景观建设中,传达出遗址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只有将这三个方面进行和谐的划分和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对环境空间的精神满足和认同。

3.恢复生态学

生态恢复是帮助恢复退化、破坏或破坏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和加速恢复生态系统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的积极行为。恢复生态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理解,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是2004年国际恢复生态学学会提出的: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类型、生态退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技术人类活动对原始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包括对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破坏,其内涵是恢复原始系统的完整性,涉及区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原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的目标是通过修复和平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构建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环境美学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恢复生态学与景观建设相结合,使遗址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相一致,达到两全其美。从这个角度看,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我国景观生态修复取得了更多的突破和发展。景观规模大,一般在地圈和生物圈,包括土地、生物、历史和文化遗址。因此,生态修复可以看作是景观建设中自然景观重建的一部分。

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群落,是生物活动的生态过程。它包括多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因此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群落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群落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量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以使群落的容量在平衡状态下不断增加和扩大,从而进一步平衡和稳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平也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相对稳定的群落是指继续保持和延续生物多样性不断改善的基本条件的群落。

它是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而且有助于增加其他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植物可以为更多的初级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多样性植物的根更加复杂和交错,可以为土壤动物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多样性植物为生态系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异质空间,以容纳更多的动物。

5.生态水工学

2003年,董哲仁教授提出生态水利工程,即水利工程与生态相结合。他认为这个课题是研究一种原理和技术。对水利建设的研究不仅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且能兼顾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满足生态要求。生态水力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有水文、水力学特征的河流,还包括具有生命特征的河流生态系统。其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限于河流及其两岸的范围,还包括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边界,延伸到河流廊道。

河流生态系统在许多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其他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影响着景观的构成。从纵向上看,能量和营养物质随着河水的流动,输送到沿河的各个区域和其他生态系统;从横向上看,能量和物质通过水循环、食物链等方式在河流与两岸生物之间转化和交换;从垂向上看,河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雨季与旱季之间存在着不可缺少的垂向交换。因此,在城市河流修复中,坚持以生态水力学为基础研究理论,将水利、生态、景观相结合,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是一项重要内容。

6.自设计理论

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是指通过反馈,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其按照最小能耗的原则发展和演变。Odum认为生态工程的本质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人类只提供了匹配某些成分的机会,而其他过程则是通过选择和共同进化由自然界完成的。要建立一个具体的生态协调系统结构和功能,就必须保证其在一定时期内的演替方向,以干扰和管理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过程,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主要包括同一物种种群密度的自我调节、不同群落的数量调节和生物与环境的直接相互适应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