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加强水源保护,保障水资源安全

加强水源保护,保障水资源安全

【摘要】:当前我省水源污染的范围还在扩大,污染的程度还在加重,治理污染,保护水源,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依法治理江河污染,切实保护好水资源。三是以流域为水生态系统,制定有关的法规规章,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关系协调,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

水源保护的意义,其一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水资源在数量上及其分配上不致因环境的恶化而受到损害,其二指良好的天然水质不致因城市、工矿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而污染。实质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废污水排放。

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河源地貌有高寒冰川、草原草垫、黄土丘陵、石山森地等类型较多,流域土壤类型地质结构变化繁杂。因此,河流水化学类型差异大,且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从全省总体情况来看,长江流域水质最好,矿化度和总硬度均低于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次之,黄河流域矿化度和总硬度均最高,其中,中部地区的祖厉河矿化度和总硬度分别高达13100mg/l和4180mg/l,东部地区马莲河环县以上的部分区域矿化度和总硬度分别高达11800mg/l和3350mg/l。

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水源。由于受到污染,进行评价的河长中,有30.9%的水质达到Ⅳ至超Ⅴ类水质标准,而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往往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使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影响。当前我省水源污染的范围还在扩大,污染的程度还在加重,治理污染,保护水源,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但是长期以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毁林开荒、随坡耕种、滥樵过牧,严重破坏了植被覆盖,全省森林覆盖率仅10%左右,为全国最低水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万km2,占流域面积的75%,每年流失泥沙量达5.18亿t,约占全黄河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流域植被相对较好,但不少地方也破坏得相当严重,如西汉水上游、白龙江沿岸、徽成盆地,每年河流含沙量约0.5亿t,成为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土流失地区;河西祁连山水源地,也受到森林砍伐、垦植的影响,森林面积减少。由于以上原因,恶化了流域水分的内循环机制,使得降水量相对减少、气候干燥、调蓄能力减弱,对河川径流的形成及分配有着不利的影响。人为的污染水源,恶化水质,根据1999年排污口调查,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22823.6万t/a,其中内陆河流域排放30027.6万t/a,黄河流域90435.0万t/a,长江流域2361.0万t/a。兰州市最多,为53649.0万t/a,临夏州次之,为11575.0万t/a。调查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县级以上城域和重点乡镇,没有包括农村的零散排污口。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有部分企业因各种原因停工停产,没有排污,有的企业属季节性生产而调查时未排污。

加强水资源保护建议:

一是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指导思想,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建立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水资源进行全面勘察,综合评价,搞好各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和水资源规划,以水资源规划为基础,全面、科学、周密地制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二是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的工作。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切实保护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黄河、长江上游天然林和草原植被。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坡改梯和植树种草。积极防治荒漠化,发展沙产业。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依法治理江河污染,切实保护好水资源。

三是以流域为水生态系统,制定有关的法规规章,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对地表水、地下水实现统一调配,联合调度,完成地下水规划工作,加强地下水的保护,划定地下水的超采区和禁采区,防止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新的生态问题,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的增加,防止水源地和水体污染的加重。建立关系协调,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

四是科学利用水资源,建立水资源循环的生态产业,在治污时对经济和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地区采取不同对策,尽可能在适当范围内采用高新技术统一治理,根据条件在水文、水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利用信息、新材料等各大类高新技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最难领域。着力探索治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和科学用水,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五是坚持不懈地开展节约用水。节约用水不仅可以改善水资源供需平衡,还能减少水污染,其本身也是水源涵养,通过产业技术情况建立节水标准与规定,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水资源净使用量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逐步建立节水型产业和节水型社会。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在普及农业常规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加大高新节水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力争把河西走廊逐步建成节水灌溉高效农业示范区,把陇中、陇东地区建成集雨节灌旱作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