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二元水循环和生态保护的水资源配置攻关(18字)

基于二元水循环和生态保护的水资源配置攻关(18字)

【摘要】:通过西北水资源“九五”攻关研究,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结论。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西北地处内陆腹地,干旱少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以及因缺水造成的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水是维护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命脉,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过程和结构,使得西北地区的生态问题日趋突出。水资源合理配置是西北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关键,水问题是西部大开发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基于此,在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下,提出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以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保护准则及生态需水为攻关突破口,开展了跨部门、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旨在促进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九五”西北水资源攻关课题的3项关键技术是:西北地区的发展界限——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允许状态——生态保护准则与生态需水,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互关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其中以生态系统需水量的研究为基础,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承载能力分析提供依据;水资源配置的研究为核心,通过合理配置确定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系统用水的合理比例,同时为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提供基础;通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平衡协调区域发展模式、生态系统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三者之间关系,达到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通过西北水资源“九五”攻关研究,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结论。指出,在原则上坚持水土平衡,以水定发展规模,提高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匹配程度;坚持水量平衡,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黄河流域坚持水沙平衡,进行减沙增水的综合调控;内陆河流域片坚持水盐平衡,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解决春旱和次生盐渍化问题。在区域发展层次,进行流域内和流域间的水资源统一配置,合理权衡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上,妥善处理除害与兴利、节流与开源、开发与保护、工程与管理的关系。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统一管理,促进当地内涵发展方式的实现和生态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区域发展层次,统筹进行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保护用水的配置,以水定发展规模,提高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匹配程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层次,统筹进行节流与开源、近期与远期、丰水区与贫水区的水量调配,逐步实现向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的开发模式转变;在流域内部,统筹进行上游与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配置,保障水盐运动的基本平衡并着重解决大面积春旱与次生盐渍化问题。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的内涵发展方式并逐步向生态经济转型。

在“九五”攻关成果基础上,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经过广泛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水资源配置必须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循环转换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耗水各占50%的基本配置格局。该项研究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