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及其组织优化方案

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及其组织优化方案

【摘要】:铁碳合金的组织是液态结晶及固态相变的综合结果,研究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合金的组织形成,以考虑其对性能的影响。

铁碳合金的组织是液态结晶及固态相变的综合结果,研究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合金的组织形成,以考虑其对性能的影响。通常按有无共晶转变将铁碳合金分为碳钢和铸铁两大类。ωC=0.0218%~2.11%不发生共晶转变的铁碳合金称为碳钢;ωC=2.11%~6.69%发生共晶转变的铁碳合金称为铸铁。按Fe-Fe3C系统结晶的铸铁,碳是以渗碳体的形式存在,其断口呈白亮色,故称之为白口铸铁。ωC<0.0218%的铁碳合金与铁一样只发生同素异晶转变,故称之为工业纯铁。

根据组织特征,将铁碳合金按含碳量划分为7种类型:

(1)工业纯铁      ωC<0.0218%

(2)共析钢       ωC=0.77%

(3)亚共析钢      ωC=0.0218%~0.77%

(4)过共析钢       ωC=0.77%~2.11 %

(5)共晶白口铸铁    ωC=4.3 %

(6)亚共晶白口铸铁   ωC=2.11%~4.3 %

(7)过共晶白口铸铁   ωC=4.3%~6.69%

现从每种类型中选择一种合金来分析其平衡结晶过程。所选取的合金成分在相图上的位置如图2-27所示。

图2-27 典型铁碳合金冷却时组织转变过程分析图

典型铁碳合金冷却时组织转变过程分析

2.3.3.1 工业纯铁

合金①为含碳量0.01%的工业纯铁,其结晶过程如图2-27所示,该液态合金在1~2温度区间内,按匀晶转变结晶出δ固溶体,冷却至3点,开始发生固溶体的同素异构转变δ→γ,奥氏体的晶核优先在δ相的晶界上形核并长大。这一转变在4点结束,合金全部转变为单相奥氏体,继续冷却至5点时,发生γ固溶体的同素异晶转变γ→α,同样,铁素体也是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并长大,当温度继续降至6点时,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铁素体。铁素体冷却到7点时,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达到饱和,因此,当温度降至7点以下时,渗碳体将从铁素体中析出,这种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

图2-28 ωC=0.01%的工业纯铁结晶过程示意图

2.3.3.2 共析钢

合金②为含碳量0.77%的共析钢,其结晶过程如图2-29所示,在1~2温度区间内,按匀晶转变结晶出奥氏体,于2点结晶完毕,转变为单相奥氏体,温度继续冷却至3点(727 °C)时,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的层片状混合物,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铁素体中的含碳量沿PQ线变化,于是从珠光体的铁素体相中析出三次渗碳体,在缓慢冷却条件下,三次渗碳体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相界上形成,与共析渗碳体连接在一起,在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同时其数量也很少,对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是珠光体,如图2-30所示。

图2-29 ωC=0.77%的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2-30 共析钢的室温组织

2.3.3.3 亚共析钢

合金③为含碳量0.40%的亚共析钢,其结晶过程如图2-31所示,在1~2温度区间内,按匀晶转变结晶出δ固溶体,冷却至HJB线上的2点时,δ固溶体的含碳量转变为0.09%,而液相的含碳量转变为0.53%,于是,在1 495 °C的恒温下发生包晶转变,,转变为奥氏体。但由于钢中含碳量(ωC=0.40%)大于0.17%,所以包晶转变完成后仍然有液相存在,这部分液相在2~3点之间继续结晶为奥氏体,当温度降至3点时,合金全部变成含碳量为0.40%的单相奥氏体。

单相奥氏体冷却至4点时,在晶界上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共析铁素体的数量不断增多,此时铁素体的成分沿着GP线变化,而奥氏体的成分则沿GS线变化,当温度冷却至PSK线上的5点时,奥氏体的成分达到S点,即含碳量达到0.77%,于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在5点以下,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中的共析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其数量也都很少,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是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见图2-32),钢中含碳量越高,则组织中的珠光体数量越多。

图2-31 ωC=0.40%的亚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2-32 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

2.3.3.4 过共析钢

合金④为含碳量1.2%的过共析钢,其结晶过程示意图如图2-33所示,在1~2温度区间内,按匀晶转变结晶为单相奥氏体,当冷却至ES线上的3点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二次渗碳体,直到4点为止。这种先共析渗碳体一般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由于渗碳体的析出,奥氏体中的含碳量沿ES线变化,当温度降至PSK线上的4点时,奥氏体的含碳量正好达到0.77%,在恒温(727 °C)下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因此过共析钢的室温组织就是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如图2-34所示。

在过共析钢中,二次渗碳体的数量随钢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碳量较多时,除了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外,还在晶内呈针状分布。当含碳量达到2.11%时,二次渗碳体的数量达到最大值,约为22.66%。

图2-33 ωC=1.2%的过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2-34 过共析钢的室温组织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2.3.3.5 共晶白口铸铁

合金⑤为含碳量4.3%的共晶白口铸铁,其结晶过程如图2-35所示,液态合金冷却至1点(1 148 °C)时,在恒温下发生共晶转变,,形成莱氏体(Ld),当冷却至1点以下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不断下降,因此从共晶奥氏体中不断析出二次渗碳体,但由于其依附在共晶渗碳体上析出并长大,所以很难分辨。当温度降至2点(727 °C)时,共晶奥氏体的含碳量降至0.77%,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所以共晶白口铸铁最后的室温组织是珠光体分布在共晶渗碳体的基体上。室温莱氏体保持了在高温下共晶转变后所形成的莱氏体的形态特征,只是组成相发生了改变。因此常将室温莱氏体称为低温莱氏体或变态莱氏体,用符号L′d,如图2-36所示。

图2-35 ωC=4.3%的共晶白口铸铁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2-36 共晶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

2.3.3.6 亚共晶白口铸铁

合金⑥为含碳量3.0%的亚共晶白口铸铁,其结晶过程如图2-37所示,在1~2温度区间内,按匀晶转变结晶出初晶奥氏体,或称先共晶奥氏体,初晶奥氏体的成分沿JE线变化,而液相沿BC线变化。当温度降至ECF线上的2点时,液相成分到达共晶点C,于是在1 148 °C的恒温下发生共晶转变,,形成莱氏体。当温度冷却到2~3点温度区间时,从初晶奥氏体和共晶奥氏体中都析出二次渗碳体。随着二次渗碳体的析出,奥氏体的含碳量沿着ES线不断的降低,当温度到达3点(727 °C)时,奥氏体的成分也到达了S点,于是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所有的奥氏体均转变为珠光体,因此,亚共晶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是珠光体+二次渗碳体+低温莱氏体,如图2-38所示。

图2-37 ωC=3.0%的亚共晶白口铸铁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2-38 亚共晶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

2.3.3.7 过共晶白口铸铁

合金⑦为含碳量5.0%的过共晶白口铸铁,其结晶过程如图2-39所示,该液态合金在温度1~2点先结晶出粗大的先共晶渗碳体,称为一次渗碳体,用Fe3C表示。随着一次渗碳体的析出,液相成分沿着DC线变化。当温度冷却至2点时,液相成分含碳量达到4.3%,于恒温下发生共晶转变,形成莱氏体。在继续冷却过程中,共晶奥氏体先析出二次渗碳体,然后于727 °C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因此过共晶白口铸铁室温组织为一次渗碳体和低温莱氏体,如图2-40所示。

图2-39 ωC=5.0%的过共晶白口铸铁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2-40 过共晶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