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Fe-Fe3C相图分析:探寻铁和碳的热力学规律

Fe-Fe3C相图分析:探寻铁和碳的热力学规律

【摘要】:2.3.2.3三条重要的特性曲线GS线又称为A3线,它是在冷却过程中由奥氏体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或者说在加热过程中铁素体溶入奥氏体的终了线。

2.3.2.1 概 况

图2-26是Fe-Fe3C相图,图中各特性点的温度、碳浓度及意义示与表2-2中。各特性点的符号是国际通用的,不能随意更换。

图2-26 以组织组成表示的铁碳相图

表2-2 铁碳相图中的特性点

5个单项区:

ABCD以上 — 液相区(L)           AHNA —δ固溶体区(δ)

NJESGN — 奥氏体区(γ或A)         GPQG — 铁素体区(α或F)

DFK — 渗碳体区(Fe3C或Cm)

7个两相区:

L+δ L+γ L+Fe3C δ+γ γ+α α+ Fe3C γ+Fe3C

3条水平线:

HJB — 包晶转变线

ECF —共晶转变线

PSK — 共析转变线

2条磁性转变线:

MO 虚线为铁素体的磁性转变线,230 °C虚线为渗碳体的磁性转变线。

2.3.2.2 三种恒温转变

(1)包晶转变(HJB恒温线) 在1 495 °C(恒温线上),ωC=0.53%的液相与ωC=0.09%的δ相发生包晶转变,生成ωC=0.17%的γ相即奥氏体,其反应式为:

ωC=0.09%~0.53%的所有铁碳合金都发生包晶转变。ωC=0.17%的铁碳合金包晶反应前δ相和液相的数量匹配得当,包晶反应结束时,δ相和液相同时耗尽,变为单相奥氏体。含碳量在0.09%~0.17%的合金,由于δ相的量较多,液相耗尽后,将残留一部分δ相。这部分δ相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将通过同素异晶转变而成为奥氏体。含碳量在0.17%~0.53%的合金,δ相相对数量不足,包晶反应结束后将残留液相,这部分液相将随温度的降低而结晶为奥氏体。

含碳量<0.09%的合金不发生包晶转变,其液相将按匀晶转变结晶为δ固溶体之后,继续冷却时将在NH与NJ线之间发生同素异构转变,变为单相奥氏体。

(2)共晶转变(ECF恒温线) 在1 148 °C的恒温下,由ωC=4.3%的液相转变为ωC=2.11%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其反应式为:

共晶转变形成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莱氏体,以符号Ld或者Le表示。凡是含碳量在2.11%~6.69%的合金,都会进行共晶转变。

(3)共析转变(PSK恒温线) 在727 °C的恒温下,由ωC=0.77%的奥氏体转变为ωC=0.0218%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其反应式为:

共析转变的产物称为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共析转变的恒温线PSK,称为共析线或共析温度,常用符号A1表示。凡是含碳量>0.0218%的铁碳合金都将发生共析转变。

2.3.2.3 三条重要的特性曲线

(1)GS线 又称为A3线,它是在冷却过程中由奥氏体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或者说在加热过程中铁素体溶入奥氏体的终了线。事实上,GS线是由G点(A3点)演变而来,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奥氏体向铁素体的同素异构转变温度逐渐下降,使得A3点变成了A3线。

(2)ES线 是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当温度低于此曲线时,就要从奥氏体中析出次生渗碳体,通常称之为二次渗碳体,用Fe3C表示,因此该曲线又是二次渗碳体的开始析出线。ES线也叫Acm线。

由相图可以看出,在1 148 °C时,ωC=2.11%的E点表示奥氏体的最大含碳量。

(3)PQ线 是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在727 °C时铁素体中的含碳量达到最大值,ωC=0.0218%。随着温度的降低,铁素体中的溶碳量逐渐减少,在300 °C以下,ωC<0.001%,因此,当铁素体从727 °C冷却下来时,要从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称之为三次渗碳体,用Fe3C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