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因重组菌的高效发酵技术优化

基因重组菌的高效发酵技术优化

【摘要】:图2-4-1干扰素α2b发酵工艺流程发酵罐培养将种子液通入装有300 L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为30℃,pH为7.0。或者将发酵液转入收集罐中,加入冰块使温度迅速降至10℃以下。溶氧控制分别在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采用各自最佳溶氧浓度,以提高干扰素的发酵水平。温度控制工程菌生长最适温度与产物形成最适温度是不同的。pH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由工程菌的代谢、培养基的组成和发酵条件所决定。

(一)干扰素发酵工艺过程

干扰素α2b发酵工艺流程如图2-4-1所示。

(1)菌种制备 取-70℃下保存的甘油管菌种(工作种子批),于室温下融化。然后接入摇瓶,30℃、pH7.0、250 r/min活化培养(18±2)h后,进行吸光度测定和发酵液杂菌检查。

(2)种子罐培养 将已活化的菌种接入装有30 L培养基的种子罐中,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为30℃,pH为7.0。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氧为30%,培养3~4 h,当吸光度值达到4.0以上时,转入发酵罐中,进行二级放大培养,同时将发酵液取样鉴定。

图2-4-1 干扰素α2b发酵工艺流程

(3)发酵罐培养 将种子液通入装有300 L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为30℃,pH为7.0。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氧为30%,培养4h。然后控制培养温度为20℃,pH为6.0,溶氧为60%,继续培养5~6.5 h。同时进行发酵液杂菌检查,当吸光度值达8.0~10.0后,用5℃冷却水快速降温至15℃以下,以延缓细胞衰老。或者将发酵液转入收集罐中,加入冰块使温度迅速降至10℃以下。

(4)菌体收集 将已降温的发酵液转入连续流离心机,16000 r/min离心收集。进行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菌体干燥失重、质粒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等项目的检测。菌体于-20℃冰柜中保存时,不得超过12个月。每保存3个月,检查一次活性。

(二)干扰素发酵工艺过程控制要点

在发酵生产工艺中,工程菌的生长和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时间不完全同步,可采用两段培养的策略进行过程控制。发酵工艺过程控制要点如下。

(1)培养基 使用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菌体生长和外源基因表达有较大影响。常用的碳源有葡萄糖、甘油、乳糖、甘露糖、果糖等。常用的氮源有酵母提取物、蛋白胨、酪蛋白水解物、玉米浆和氨水、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等。

发酵培养基配料(参考):1%蛋白胨、0.5%酵母提取物、0.01%氯化铵、0.05%氯化钠、0.6%磷酸氢二钠、0.001%氯化钙、0.3%磷酸二氢钾、0.01%硫酸镁、0.4%葡萄糖、50 mg/mL氨苄青霉素、少量消泡剂

(2)溶氧控制 分别在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采用各自最佳溶氧浓度,以提高干扰素的发酵水平。通过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得以实现。

(3)温度控制 工程菌生长最适温度与产物形成最适温度是不同的。产物合成温度控制在20℃可以有效防止α-干扰素的降解,而其最佳生长温度则为30℃。质粒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此在培养后期降温可以减少目标产物的降解量,增加质粒的稳定性。

(4)pH 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由工程菌的代谢、培养基的组成和发酵条件所决定。α-干扰素的等电点在6.0附近,在弱酸性条件下稳定,能耐受pH为2.5的酸性环境。因此可在发酵后期降低pH,从而造成大量蛋白酶失活,减少α-干扰素的水解,提高干扰素的积累量。

1.根据所选工程菌株,配制培养基。

2.确定详细的发酵工艺,包括通气量、二阶段发酵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pH、最适生产温度和pH、发酵时间、补料及消泡剂等,并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