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核酸:药用价值及应用领域

核酸:药用价值及应用领域

【摘要】:核酸是由数十个到数十万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核酸组成中的碱基嘌呤化合物和嘧啶化合物都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阻断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由于该药物是干扰或作用于核酸的代谢过程,故被称为核酸抗代谢药物。(四)核酸类的药用价值1.RNA促白细胞生成;用于治疗精神迟缓、记忆衰退、痴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核酸是由数十个到数十万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与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有密切关系,又是蛋白质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质。核酸组成中的碱基嘌呤化合物和嘧啶化合物都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阻断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由于该药物是干扰或作用于核酸的代谢过程,故被称为核酸抗代谢药物。临床试用已达30种以上。

(一)碱基类的药用价值

1.6-巯基嘌呤(乐疾宁)

(1)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黄嘌呤核苷酸,抑制CoⅠ的生物合成;

(2)竞争性抑制次黄嘌呤转变为肌苷酸,阻止鸟嘌呤转变为鸟苷酸,从而抑制RNA和DNA合成,杀伤各期增殖细胞;

(3)临床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儿童效果优于成人。

2.6-氨基嘌呤(腺嘌呤)

(1)用于血液储存、维持红细胞内ATP水平,延长储存血液中红细胞的存活时间等。

(2)临床用于升高白细胞水平,治疗由化疗及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等。

3.氟尿嘧啶

(1)抑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从而影响DNA的生物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

(2)对S期最敏感,以伪代谢物形式掺入RNA中影响其功能,对增殖细胞各期都有作用,对非增殖细胞无效;

(3)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癌症、头颈部癌、宫颈癌等,可口服和注射给药,是较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二)核苷类的药用价值

1.肌苷(次黄嘌呤核苷)

(1)直接进入细胞,参与糖代谢,促进体内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2)提高丙酮酸氧化酶的活性,尤其能提高低氧病态细胞ATP的水平,激活代谢,改善细胞呼吸,使处于低能、缺氧状态的细胞顺利进行代谢;

(3)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石症等。

2.碘苷(碘去氧尿苷,疱疹净)

(1)阻断胸腺嘧啶进入DNA,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抑制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牛痘、巨细胞病毒等DNA病毒的复制;

(2)局部用于单纯性疱疹角膜炎,静滴用于疱疹脑炎及其他病毒病,但毒性大,与胸腺嘧啶合用可减少不良反应。

(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类的药用价值

1.辅酶A

(1)辅酶A是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是调节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对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增加肝糖原的积存有着重要作用。

(2)用于治疗动脉硬化、脂肪肝、各种肝炎等,与三磷酸腺苷、辅酶Ⅰ、辅酶Ⅱ同时使用,临床效果更好。

2.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1)可改善各种器官的功能状态,提高细胞的活动能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用于治疗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动脉或冠状动脉硬化、骨髓灰白质炎、肌肉萎缩、肝炎及耳鸣等。

3.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1)传递供体细胞的免疫能力;

(2)用于病毒、真菌感染病,肌肿瘤辅助治疗等。

4.聚肌胞苷酸(聚肌胞)

(1)可调整机体的免疫能力,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病、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核酸代谢等作用;

(2)诱导产生干扰素,使正常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AVF),干扰病毒繁殖,保护未受感染细胞免受感染;

(3)临床用于治疗肿瘤、血液病、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

(四)核酸类的药用价值

1.RNA

(1)促白细胞生成;

(2)用于治疗精神迟缓、记忆衰退、痴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2.DNA

(1)有抗放射作用;

(2)能提高细胞毒药物对癌细胞的选择性;

(3)降低毒性,提高抗癌疗效。

3.免疫核糖核酸

(1)诱导或通过反转录酶系统促使癌细胞发生逆分化;

(2)既可传递细胞免疫性,又可传递体液免疫性;

(3)可作为免疫触发剂和免疫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