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4-34可知,喷涂态WC-17Co涂层的磨损失重最为严重,磨损率约为6.755μg/m;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磨损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经900℃热处理的涂层,其磨损率最小,约为3.325μg/m,较喷涂态下降了约51%。由图4-35可知,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涂层的孔隙率随之升高,当热处理温度高于500℃后,涂层孔隙率急剧增加。......
2023-06-18
渗碳只改变了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要提高渗碳件的表层及心部性能,必须在渗碳后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生产中淬火方法主要有:直接淬火、一次淬火、两次淬火及高温回火后淬火等。
1.直接淬火
直接淬火是指工件在渗碳后直接淬火冷却的工艺。如渗碳中奥氏体晶粒未发生明显长大,则可在渗碳后直接淬火。直接淬火时,通常要将工件随炉预冷至一定温度,然后再淬火冷却。渗碳后预冷的目的如下:
(1)让渗层奥氏体在预冷过程中析出一部分碳化物,以降低奥氏体中碳及合金元素的含量,使其Ms、Mf提高,从而减少渗层残留奥氏体,提高表面硬度。
(2)析出的碳化物还有利于提高渗层的耐磨性。
(3)在较低温度下淬火,可降低淬火内应力,减少淬火畸变。
由于表层与心部碳含量不同,各自适宜的淬火温度自然也不同,淬火加热温度选择如图5-18所示。对碳钢而言,表层适合的预冷温度略高于Ar1,这可使表层组织、性能得到满足,变形也较小;但此温度对心部淬火就太低了,心部会析出大量铁素体,使强度降低。如果预冷到Ar3以上,则心部适合,但对碳含量较高的表层(如阴影区内靠右)则偏高,由于表层未能析出碳化物,使奥氏体中碳含量偏高,淬火后残留奥氏体数量较多。这使预冷温度的选择成为两难的事情。
图5-18 淬火加热温度选择
实际生产中,预冷温度应根据零件性能要求来确定。
(1)如果零件侧重要求表层硬度和耐磨性,而对心部性能要求不高,则预冷温度应主要考虑满足表层性能要求,即预冷温度略高于Ar1(但不允许析出网状碳化物)。但这会使心部预冷中析出较多铁素体,降低其强度。
(2)如果零件对心部性能要求较高,而对表层要求不高,则应主要考虑满足心部性能要求,预冷温度应高于心部的Ar3。当然,这对表层来说,温度偏高,其硬度会降低。
(3)实际中这两种极端情况较少,更多的是表层与心部性能要兼顾。这时要对零件心部和表层的成分、性能要求、淬透性及淬火方法等综合考虑后酌情而定。对于碳钢,预冷温度应为Ar1~Ar3。对于多数合金钢,通常预冷温度为820~860℃。
直接淬火法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节能,变形小,氧化、脱碳程度轻,适于渗碳中晶粒未粗化的本质细晶粒钢,如20CrMnTi、20CrMnMoH等。如果晶粒明显粗化,则在预冷中并不能使奥氏体晶粒细化。如直接淬火,会导致马氏体粗大、性能变坏。对此,需空冷后重新加热,将奥氏体晶粒细化,再进行淬火冷却。
2.一次淬火
一次淬火是将工件渗碳后空冷或坑冷至室温,然后重新加热淬火的工艺。与直接淬火类似,一次淬火温度同样应根据心部和表层的成分和性能要求等确定。对侧重要求表层高硬度、高耐磨性的工件,淬火加热温度应略高于表层的Ac1,而侧重要求心部强度的工件,则淬火温度应略高于心部的Ac3。如要兼顾心部和表层性能,对碳钢而言,淬火温度应为Ac1~Ac3(780~810℃,具体与成分等有关)。对一般合金渗碳钢,常采用稍高于Ac3的温度(820~860℃)加热淬火。此时,奥氏体晶粒较细,表层残留碳化物尚未完全溶解,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适中,表层硬度较高;而心部铁素体也较少,故强度也较高。
一次淬火法主要用于气体渗碳后晶粒发生粗化的钢(如15、20、20Cr等),或某些不便直接淬火的工件(如固体渗碳件、需用淬火压力机淬冷及渗碳后尚需机械加工的工件)。与直接淬火相比,一次淬火工艺较复杂,生产周期较长,费用高,氧化、脱碳及变形倾向较大。
3.两次淬火
工件渗碳冷却后,先在高于Ac3的温度奥氏体化并淬冷以细化心部组织,随即在略高于Ac1的温度奥氏体化以细化渗层组织的淬火称两次淬火。图5-19是两次淬火工艺曲线。
图5-19 两次淬火工艺曲线
第一次淬火的加热温度应高于心部的Ac3温度(碳钢常用880~900℃,合金钢常用850~870℃),其目的是细化心部组织,并消除表面网状渗碳体,为第二次淬火做准备。此温度对表层来说有些偏高,会使表层晶粒粗化。第一次淬火在油中冷却或在空气中冷却;第二次淬火主要是为细化表层组织,温度选择稍高于表层的Ac1(要求心部强度高的工件为810~830℃)。两次淬火后心、表层组织明显细化,表层碳化物呈粒状,残留奥氏体较少,性能较好,尤其是疲劳强度明显提高。但两次淬火法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费用高,变形和氧化、脱碳严重,因此生产上很少使用,只对高温渗碳件及某些性能要求较高的零件(如航空业某些重要工件)才使用。
4.高温回火后淬火
此热处理工艺主要应用于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高淬透性合金渗碳钢,如12CrNi3A、20Cr2Ni4、18Cr2Ni4WA等。这类钢由于渗碳时奥氏体中合金元素及碳含量较高,奥氏体十分稳定,Ms、Mf较低(如18Cr2Ni4WA的Ms、Mf由渗碳前的310℃、250℃变为80℃和零下),淬火后,表层含有大量的残留奥氏体,淬火硬度只有50~55HRC。为此,在淬火前须进行高温回火,如图5-20所示,以使残留奥氏体发生分解,碳化物充分析出和聚集、球化。如20Cr2Ni4在600℃回火2~3h,而18Cr2Ni4WA采用三次640~680℃的高温回火,每次3h,回火后空冷。高温回火后,在稍高于Ac1温度(780~800℃)加热淬火。由于球状碳化物较稳定,加热时,只有部分碳化物溶于奥氏体,故Ms、Mf较高,淬火后渗层中残留奥氏体量显著减少。淬火后在150~200℃回火,以消除淬火内应力。
图5-20 渗碳后高温回火+淬火和低温回火示意
对以上合金元素含量高的渗碳钢,除了采用淬火前高温回火的方法,还可采用淬火后冷处理的方式来消除残留奥氏体。
5.回火
渗碳件淬火后尚需进行回火,其回火一般采用低温回火。回火温度通常为150~190℃,以在保持高硬度、高耐磨性的同时,消除部分内应力,并改善磨削性能,降低对磨削裂纹的敏感性。
有关热处理工艺学的文章
由图4-34可知,喷涂态WC-17Co涂层的磨损失重最为严重,磨损率约为6.755μg/m;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磨损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经900℃热处理的涂层,其磨损率最小,约为3.325μg/m,较喷涂态下降了约51%。由图4-35可知,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涂层的孔隙率随之升高,当热处理温度高于500℃后,涂层孔隙率急剧增加。......
2023-06-18
真空离子渗碳已应用于20CrMnTi、20Cr等钢制齿轮的渗碳生产,效果良好。由表中数据可见,离子渗碳的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气体渗碳与常规真空渗碳。表7-46 20CrMnTi钢经不同渗碳方法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1.几种材料在不同离子渗碳条件下的渗碳层深度几种材料在不同离子渗碳条件下的渗碳层深度见表7-47。表7-48 不同钢材高温离子渗碳的渗层深度3.齿轮的离子渗碳技术应用实例齿轮的离子渗碳技术应用实例见表7-49表7-49 齿轮的离子渗碳技术应用实例(续)......
2023-06-29
表5-56为几种盐浴渗碳剂的成分,可供齿轮渗碳时参考。表5-56 几种盐浴渗碳剂的成分液体渗碳 表5-57列出了各种液体渗碳盐浴的组成和使用效果。表5-57 各种液体渗碳盐浴的组成和使用效果① 渗碳剂:70%木炭粉+30%NaCl。⑤ 用黄血盐配制的渗碳盐浴也属于此类,因在高温下会分解产生氰盐,应注意操作安全和妥善处理废盐。......
2023-06-29
目前有部分大、中型齿轮采用固体渗碳工艺。表5-48 常用固体渗碳剂固体渗碳温度的选择 渗碳钢碳含量为0.15%~0.25%,其奥氏体化温度应在900℃以上,固体渗碳温度一般选择在900~950℃。当渗碳温度为930℃,渗层深度在0.8~1.5mm范围内时,出炉时间一般可按平均渗速0.10~0.15mm/h估算,并在预计出炉时间前0.5~1h检查试棒,渗层符合要求后即可出炉,渗碳箱出炉后,可根据情况选择放在空气中冷却到300℃以下,开箱取出齿轮,以防齿轮畸变等。......
2023-06-29
渗碳钢残留奥氏体量需要对渗碳齿轮所承受载荷的性质和大小等具体情况分析后,方可确定。表5-9 渗碳齿轮表层残留奥氏体的选择表5-10 国内外对渗碳齿轮残留奥氏体的要求4.表面碳(氮)含量、表面硬度、表层组织及心部硬度要求渗碳齿轮的表面碳(氮)含量、表面硬度、表层组织及心部硬度要求见表5-11国内外渗碳淬火齿轮心部硬度参考值见表5-12。......
2023-06-29
图7-27 金属零件热处理和涂敷用微波大气等离子加工系统示意图Atmoplsa技术可使热处理工艺实现快速加热、更精确控制加热和达到更高温度,从而缩短工艺周期和减少能耗,比电热辐射可降低30%的成本。齿轮经规定时间渗碳处理后,进行淬火和回火。表7-76 AISI 8620钢齿轮渗碳结果比较图7-28所示为AISI8620钢齿轮普通气体渗碳和Atmoplsa渗碳结果的比较。......
2023-06-29
形变后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经冷形变或形变热处理后再进行化学热处理的复合热处理工艺。形变既可加速化学热处理过程,又可强化热处理效果,是一种新的热处理工艺方法。形变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工艺,如低温形变淬火+渗硫、锻热淬火+渗氮和高温形变淬火+低温碳氮共渗等。表面形变处理也能促进化学热处理过程。它不仅可以改善材料表面的几何形貌和清洁度,还能去除化学覆盖层,有利于后续化学热处理。......
2023-06-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