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集肤效应”和热传导三项基本原理。式中的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变化方向相反。集肤效应使工件表层感应加热淬火成为可能。......
2023-06-24
感应加热开始时,工件处于室温,电流透入深度很小,仅在此薄层内进行加热。电流及温度分布如图4-20所示的“冷态”。随着时间的延长,表面温度升高,薄层有一定深度,且温度超过磁性转变点A2温度(或转变成奥氏体)时,此薄层变为顺磁体,磁导率μ值急剧下降,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力线移向与之毗连的内侧铁磁体处,涡流移向内侧铁磁体处,如图4-20所示的“过渡态”。由于表面电流密度下降,而在紧靠顺磁体层的铁磁体处,电流密度剧增,此处迅速被加热,温度也很快升高。此时工件截面内最大密度的涡流由表面向心部逐渐推移,同时自表面向心部依次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称为透入式加热。当变成顺磁体的高温层的厚度超过热态电流进入的深度后,涡流不再向内部推移,而按着热态特性分布,继续加热时,电能只在热态电流透入层范围内变成热量,此层的温度继续升高,如图4-20中所示的“热态”。与此同时,由于热传导的作用,热量向工件内部传递,加热层厚度增厚,这时工件内部的加热和普通加热相同,称为传导式加热。
图4-20 高频加热时工件表面涡流密度与温度的变化
透入式加热较传导式加热有以下特点。
(1)表面的温度超过磁性转变点A2点以后,表层的加热速度变慢,因而表面不易产生过热,而传导式加热,表面持续加热,容易过热。
(2)加热迅速,热损失小,热效率较大。
有关热处理工艺学的文章
感应加热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集肤效应”和热传导三项基本原理。式中的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变化方向相反。集肤效应使工件表层感应加热淬火成为可能。......
2023-06-24
图8-20 弧柱中气流场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为了简化开关电弧中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忽略电弧与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仅对与电弧特性及开断性能关系更为密切的弧柱部分进行分析。基于以上的假设,可以用Navier-Stokes控制方程来描述电弧等离子体运动的质量、动量及能量守恒过程,用Maxwell方程来描述其中的电磁过程。值得指出的是,空气开关电弧是电磁场和气流场耦合作用下的物理系统,因此上述磁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组必须同步耦合求解。......
2023-06-15
感应线圈是传递感应电流的部件,感应线圈设计的好坏对加热影响很大。在生产中,为感应钎焊特定接头而设计的感应线圈,尤其是对复杂形状接头的线圈设计,需要依靠经验并经试验而定。感应线圈与焊件之间应保持间隙以避免短路,为了提高加热效率,感应线圈应制成与钎焊的接头相似的形状,并与焊件保持不大于3mm的均匀间隙。感应线圈的匝间距离一般为管径的0.5~1倍,应尽可能采用外热式感应线圈,它比内热式感应线圈的加热效率高。......
2023-06-26
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在金属内部形成的感应电流来加热和熔化金属的。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综上所述,电磁感应现象和电流的热效应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焦耳-楞次定律为感应加热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基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各种类型固体金属的电磁感应加热。......
2023-06-24
感应加热工艺参数的确定步骤包括:淬火硬化深度与频率的确定、加热功率的确定、比功率的选择、加热时间或连续淬火移动速度的确定、感应加热温度的确定、冷却介质与冷却时间的确定、回火规范的确定。表2-33 相邻淬硬区域之间最小间距2.电流频率感应加热的电参数确定主要是频率和电流、电压的选择。当工件的淬火面积大于感应设备的同时加热淬火的最大面积时,应采用连续加热淬火法。......
2023-06-24
根据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分为三类。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常用电流频率为50Hz,可获得10~15mm以上的硬化层深度,适用于大直径钢材的穿透加热及要求淬硬层深的大尺寸工件的表面淬火。对细、薄工件或合金钢齿轮,为减少变形、开裂,可将感应器与工件同时放入油槽中加热,断电后冷却,这种方法称为埋油淬火法。......
2023-06-24
表面淬火前的预备热处理一般是调质或正火,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工件采用调质处理,对要求低的工件采用正火处理。预备热处理一定要严格控制表面脱碳,以免降低表面淬火硬度。其目的是降低残余应力和脆性,而又不致降低硬度,一般采用的回火方式有炉中回火、自回火和感应加热回火。......
2023-06-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