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轴承钢球化退火优化

轴承钢球化退火优化

【摘要】:对此,球化退火时可采用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对于轴承钢,预备热处理采用球化退火,再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可以提高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图2-5碳钢一次球化退火加热温度范围合金元素: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使球化变慢,形成碳化物的程度越强烈,则阻碍越大。增加循环球化退火次数可使晶粒细化,碳化物分布得以改善。

1.球化退火的目的

球化退火是为了使工件中的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球状珠光体组织如图2-4所示。其工艺特点是将工件加热至稍高于Ac1温度[Ac1+(10~20)℃],充分保温以使渗碳体球状化,然后再随炉缓冷或在稍低于Ar1的温度等温处理,形成球状体组织,即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粒状渗碳体。

图2-4 球状珠光体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或过共析成分的碳钢及合金钢,常应用于wC>0.6%的各种高碳工具钢、模具钢、轴承钢等的预备热处理。球化退火的目的在于:

(1)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实验证明,碳含量大于0.6%的钢,球状珠光体的切削性能优于片状珠光体,碳含量越高,差别越大,故对一般碳含量较高的钢均采用球化退火。

(2)获得均匀组织,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在工具钢中,为了减少淬火加热时的过热敏感性、变形和开裂倾向,要求淬火前的原始组织为球状珠光体。

(3)对于轴承钢,预备热处理采用球化退火,再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可以提高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球化退火工艺应用于亚共析钢已获成效,可以获得最佳塑性和较低硬度,从而大大有利于冷挤、冷拉、冷冲等冷成型塑性加工。

2.影响碳化物球化的因素

在工具钢及轴承钢碳化物球化中,应包括一次碳化物(从液相中析出)、二次碳化物(由奥氏体中析出)及共析碳化物三种析出方式碳化物的球化。一次碳化物是铸锭中枝晶偏析所引起的亚稳定莱氏体结晶的产物,易引起淬火裂纹,使钢的耐磨性变差,以致工件在使用中造成表面脱落或中心破裂。一次碳化物的球化主要靠合理的锻造工艺,如反复镦拔(总锻造比>10)和适当的扩散退火来得到。二次碳化物与共析钢碳化物的球化与锻造过程有关。为了使退火后能获得均匀分布的颗粒碳化物,锻造后的组织应为细片状珠光体及细小、断续网状碳化物(或含有少量马氏体)。对此,球化退火时可采用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退火温度越低、未溶解的碳化物数量越多,越容易获得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珠光体组织。为了得到良好的球化组织,必须严格控制锻造工艺过程。

影响碳化物球化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化学成分的影响

(1)碳含量:碳含量越高,碳化物数量越多,加热可在较宽的奥氏体化范围内进行并易于球化,如图2-5所示。

图2-5 碳钢一次球化退火加热温度范围

(2)合金元素: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使球化变慢,形成碳化物的程度越强烈,则阻碍越大。

2)原始组织的影响

(1)铁素体的大小、形貌:大块铁素体+珠光体的混合组织(亚共析钢),经缓冷退火后,在组织中碳化物分布极不均匀。增加循环球化退火次数可使晶粒细化,碳化物分布得以改善。

(2)珠光体的粗细:细片珠光体比粗片珠光体易获均匀、细小的球状珠光体。

(3)是否存在网状碳化物:网状碳化物很难球化,可在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处理或高温固溶处理。否则,可能会有断续网状碳化物,球化不完全,如图2-6所示T12钢的球化组织,由于球化退火前未进行正火处理,故原网状碳化物呈现断续网状分布,如箭头所指。

(4)退火前经过变形:经过冷变形加工的原始组织,可以促进球状碳化物形成。

图2-6 未经正火后球化的T12钢的球化组织

3)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的影响

(1)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有助于形成片状珠光体。

例如,GCr15轴承钢,先经930℃正火,随后在不同温度下(760℃、780℃和840℃)加热奥氏体化,再过冷到Ar1以下进行珠光体转变。试验结果表明,奥氏体温度为760℃的试样经等温球化处理后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经780℃奥氏体后等温球化处理的试样,当等温球化温度较高时得到片状加球状珠光体,只有当等温球化温度较低时才能得到球状珠光体组织。经840℃奥氏体化后再等温球化处理的试样,在珠光体转变区域等温得到的都是片状珠光体。

(2)奥氏体化温度若较低,仅略高于Ac1,且保温时间较短,球化处理后的渗碳体则可能呈不完整片状,其原因是原始的片状渗碳体转变不足。

(3)当球化温度一定时,若球化等温时间过长,球化组织中的碳化物粒子变粗,导致工件硬度偏低。

4)冷速的影响

不完全奥氏体化后若采取连续冷却方式,此时冷速应适当,工业上一般采用10~20℃/h冷速缓冷球化。若冷速较快,则会导致部分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较低,使碳化物球化时临界扩散距离小,有形成片状珠光体的趋势,导致球化不完全,工件硬度偏高;若冷速过慢,则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较高,碳原子扩散能力较强,因而球化物尺寸较大。

3.球化退火常见工艺方法

球化退火常见工艺方法有一次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循环球化退火和低温球化等。

1)一次球化退火

一次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与Accm(或Ac3)之间,充分保温(2~6h),然后缓慢冷却至500~650℃出炉冷却的工艺,一次球化退火工艺曲线如图2-7所示。通常,对于亚共析钢,随着碳含量的增多,一次球化退火的加热温度略有降低;而对于过共析钢,则随其碳含量的增多,加热温度升高。各类碳素工具钢及合金工具钢(包括轴承钢、高速钢)一次球化退火工艺规范见表2-1。此法适用于周期作业炉生产,在工具和轴承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2-7 一次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表2-1 常用工具钢的一次球化退火工艺规范

2)等温球化退火

等温球化退火是将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加热到Ac1+(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等温保持一定时间(使等温转变进行完毕),然后炉冷或空冷的球化退火工艺。等温球化退火工艺曲线如图2-8所示。如果原始组织中网状碳化物较严重,则需加热到略高于Accm的温度,使碳化物网溶入奥氏体,然后再较快地冷却到Ar1以下的温度进行等温球化退火。

等温球化退火适用于过共析钢、合金工具钢,球化充分,易控制,周期较短,适宜尺寸较大的工件。由于等温球化退火可获得较好的球化质量并可以节约工艺时间,故在实际生产中多应用于非合金钢及合金钢刀具、冷冲模具以及轴承零件的球化退火。

3)周期(循环)球化退火

将钢加热到Ac1+(20~30)℃,短时保温后冷却到Ar1-(20~30)℃,再进行短时保温,如此反复进行多次,称为周期(循环)球化退火,也称往复球化退火,工艺曲线如图2-9所示。在Ac1以上的短时加热,除奥氏体化外,还可使网状碳化物开始溶解,呈被切断的形状;而在Ar1以下保温时变为球状,同时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附着在这些球上生长。几次反复后,便可得到较好的球化组织。此工艺易控制、周期短、所得球化组织良好,而且可以使工件的淬火开裂倾向大为减少。其循环周期视球化要求等级而定,经多次循环之后,最后以10~20℃/h冷速缓冷到550℃空冷,适用于过共析钢及合金工具钢,周期较短;球化较充分,但控制较烦琐,一般适用于小批量生产的小型工具等的退火,不适宜大型工件退火。在实际操作中,可将小型工件加热到Ac1以上,然后自炉中取出空冷到Ar1以下,随后又放入炉中加热,如此反复几次,也能获得满意的球化效果(但这种操作下的工件心部球化较差)。

图2-8 等温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在批量较大或球化质量要求较高时,可采用专用自动控制设备。例如,某厂采用周期(循环)球化退火代替等温球化退火,对T7A、GCr15钢进行球化处理,其工艺曲线分别如图2-10和图2-11所示。

图2-9 周期(循环)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图2-10 T7A钢周期(循环)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图2-11 GCr15钢周期(循环)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4)正火+球化退火

对于锻造组织中珠光体片层较厚、网状碳化物较为严重的钢种(如T12A)和轴承钢,球化退火后常出现球化不充分,组织中可能存在断续的网状碳化物或断续片状碳化物等现象。对这类钢,球化退火前应进行一次正火处理。通过正火处理过程中的一次完全奥氏体化及较快冷却的重结晶,有效地细化了组织,并使碳化物获得较均匀的分布,促进了后续球化过程中碳化物的充分球化。

将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温度以上并适当保温后空冷,以得到细片状珠光体组织,然后再进行一次球化退火或等温球化退火或往复球化退火,此过程称为正火球化退火,其工艺曲线如图2-12所示。此工艺还经常应用于耐回火性高的轴承钢和退火过热返修的工件。

图2-12 正火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例如,常规球化退火工艺加热温度较低,很难改善组织不均匀和碳化物的形态、分布,尤其是大尺寸的模块。在常规热处理前增加一次正火处理,可降低钢中未溶碳化物的数量,细化奥氏体晶粒,降低碳化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提高强度和韧性。图2-13为4Cr5MoSiV1(H13钢)热作模具钢模块(直径900mm,高为1000mm)锻后高温正火+球化退火工艺曲线。在1020℃正火时,球化率可达95%以上,偏析基本消除。

图2-13 H13钢高温正火+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a)高温正火;(b)球化退火

5)低温球化退火

低温球化退火是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1以下20℃左右,长时间保温(决定于钢种及要求的球化程度)后缓冷或空冷至室温,以获得球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如图2-14所示。此法适用于经冷变形加工或淬火后,以及原珠光体片层较薄,且无网状碳化物的情况。轴承钢常采用低温球化退火工艺。为了便于冷冲压加工,有时也对低碳钢进行低温球化退火。几种低碳钢、低碳合金钢及轴承钢的低温球化退火工艺规范见表2-2。

图2-14 低温球化退火工艺曲线

表2-2 几种低碳钢、低碳合金钢及轴承钢的低温球化退火工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