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感应加热基础知识解析

感应加热基础知识解析

【摘要】:导磁体的“驱流”作用 感应淬火时,环流效应使高频电流密集在感应器内侧,对工件外表面的加热有利。因此,导磁体的实质是改变磁感应线方向。

1.感应加热原理

导体有电流通过时,在其周围就同时产生磁场。磁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决定于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978-7-111-35060-6-Chapter02-85.jpg

图2-46 感应器与工件的电磁感应

1—感应器 2—磁感应线 3—工件

当感应线圈中通有交变电流时,在感应线圈的内部及其周围就产生一个交变磁场,置于线圈内部的金属工件就被交变磁场的磁力线所切割,于是在金属材料的工件上产生感应电动势e,这种电动势形成感应电流(见图2-46),电流流线在金属体内部自行闭合,又称为涡流。圆柱工件表面的电流(i)与感应圈中通过的电流(I)方向相反。按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e可用下式求得:

e=-KdΦ/dt (2-23)

式中e——感应电动势(V);

K——比例系数;

dΦ/dt——磁通变化率。

式中的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变化率的方向相反。

由于感应加热的电流是按正弦规律变化,所以电流I按下式得到:

I=Imsin2πft (2-24)

式中Im——峰值电流(A);

f——频率(Hz);

t——时间(s)。

磁通量的变化随电流变化而变化,所以

Φ=Φmsin2πft (2-25)

dΦ/dt=Φmfcos2πft (2-26)

所以电动势e=-mfcos2πft

工件内涡流的电抗Z电阻R和感抗XL组成,即

978-7-111-35060-6-Chapter02-86.jpg

式中R——涡流回路电阻(Ω);

XL——涡流回路感抗(Ω)。

工件内电流i由下式计算:

i=e/Z (2-28)

由于Z值很小,所以i就可以很大,使涡流回路产生很大热量。热量Q的计算公式为

Q=i2Rt (2-29)

对铁磁性材料,除涡流产生的热效应外,还有磁滞热效应所产生的热量,只是这种热量比涡流产生的热量小得多。

工件在感应圈中,高频磁场的磁力线沿磁阻最小的工件表面通过,形成封闭回路。假设感应圈与工件的间隙处于非常小的理想条件,没有逸散到周围空气间隙中的漏磁损耗,磁能全部为工件表面吸收,圆柱表面的电流(i)与感应圈中通过的电流(I)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使用单匝感应圈、高度为1cm的圆柱形工件表面所吸收的功率Pa)可用下式来计算:

978-7-111-35060-6-Chapter02-87.jpg

式中Pa——工件表面吸收功率(W/cm2);

I——感应器上的电流(A);

r——工件圆柱半径(cm);

ρ——工件材料的电阻率(Ω·cm);

μ——磁导率(H/m);

f——频率(Hz)。

从式(2-27)可以看出,感应加热时,工件表面吸收的加热功率与感应器上的电流和频率有关。

2.感应加热的四个效应和导磁体的“驱流”作用

(1)表面效应 当交变电流流过导体时,电流密度沿着导体截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感应电流密度从加热工件的表面至中心是逐渐降低的。

感应加热时,感应电流在工件中的分布从表面向中心呈指数衰减,可表示为

978-7-111-35060-6-Chapter02-88.jpg

式中i0——工件表面最大的电流(A);

ix——距工件表面某一距离的电流(A);

x——到工件表面的距离(cm);

Δ——电流透入深度(cm);

x=0时,ix=i0x>0时,ix<i0x<0时,ix>i0;当x=Δ时,ix=i0/e=0.3679i0(e=2.718)。工程上规定,从表面到电流为i0/e处的深度为电流透入深度Δ

在生产实际中,钢件在感应加热时电流透入深度可用下列简化式计算:

在20℃时978-7-111-35060-6-Chapter02-89.jpg

在800℃时978-7-111-35060-6-Chapter02-90.jpg

在1000℃时978-7-111-35060-6-Chapter02-91.jpg

由此可见,电流频率越高,电流透入深度越浅。

(2)邻近效应 高频电流通过两个相邻导体时,若电流方向相反,电流从两导体的内侧流过;若电流方向相同,电流则从两导体的外侧流过。这种现象称为邻近效应,如图2-47所示。

(3)环流效应 高频电流流过环形导体时,最大电流密度分布在环形导体的内侧,这种现象称为环流效应。

(4)尖角效应 当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的间隙相同时,工件的尖角处易集中磁感应线,而使感应电流密度过大,以致在工件的尖角处产生过烧,这种现象称为尖角效应。

(5)导磁体的“驱流”作用 感应淬火时,环流效应使高频电流密集在感应器内侧,对工件外表面的加热有利。但对工件内孔加热时,感应器的效率低,为此,往往在感应器上放置导磁体,将电流“驱”向感应器的外侧。因此,导磁体的实质是改变磁感应线方向。

978-7-111-35060-6-Chapter02-92.jpg

图2-47 高频电流在导体内的邻近效应

a)相邻导体电流方向相反,高频电流沿内侧分布 b)相邻导体电流方向相反,由于间隙不同对邻近效应影响 c)相邻导体电流方向相同,高频电流沿外侧分布

图2-48所示为将n形硅钢片导磁体槽口向外加在矩形导体上,使矩形导体上的电流趋于外表面。在该感应器用于内孔加热时,强化了邻近效应,提高了内孔的加热效率。

图2-49所示为导磁体槽口向下加在矩形导体上,使矩形导体上的电流趋于下表面。在该感应器用于平面加热时,强化邻近效应,提高平面加热的效率。

978-7-111-35060-6-Chapter02-93.jpg

图2-48 导磁体槽口向外的内孔加热感应器

1—导磁体 2—矩形导体 3—工件

978-7-111-35060-6-Chapter02-94.jpg

图2-49 导磁体槽口向下的平面加热感应器

1—导磁体 2—矩形导体 3—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