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保障性评价——装备系统保障性仿真评价

保障性评价——装备系统保障性仿真评价

【摘要】:保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资源评价、保障活动评价和装备系统保障性仿真评价。上述两种试验与评价结果数据应作为保障性仿真的输入数据。(三)装备系统保障性仿真评价装备及其保障系统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分析找出装备系统保障性设计的薄弱环节,进而改进装备保障性设计,减少装备系统寿命周期使用和维护代价,提高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持续性。

保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资源评价、保障活动评价和装备系统保障性仿真评价。保障资源评价主要针对人力人员、保障设备、保障设施、技术资料等单一保障资源,结合每一类保障资源的特点,采用适用的方法给出定性、定量的评价结果。保障活动评价主要是对关键的保障活动,如预防性维修、修复性维修、战场抢修、训练与训练保障、包装、装卸、贮存、运输和供应保障等,按照事件—活动—作业层次进行实际的试验测试,给出针对每一项关键保障活动定性、定量的评价结果。装备系统保障性仿真评价主要针对装备及保障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根据装备的设计特性和保障系统的构成方案,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试验,根据仿真结果开展保障性综合要求(如装备完好性、持续性)的定性定量评价。上述两种试验与评价结果数据应作为保障性仿真的输入数据。

(一)保障资源评价

1.人力和人员

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使用环境中,按各修理级别的维修机构布局,组织产品的维修,核实经历的时间和工时消耗情况。

评价内容有:按要求编配的装备使用人员数量、专业职务与职能、技术等级是否胜任作战和训练使用;按要求编配的各级维修机构的人员数量、专业职务与职能、技术等级是否胜任维修工作;按要求选拔或考录的人员文化水平、智能、体能是否适应产品的使用与维修工作。进行人力人员评价的主要指标有:每百公里维修工时、平均维修人员规模(用于完成各项维修工作的维修人员的平均数,即维修工时数(MMH)/实际维修时间(ET))。

通过评价,确认已安排好人员和他们所具有的技能适合在使用环境中完成装备保障工作的需要、所进行的培训能保证相关人员使用与维修相应的装备,以及所提供的培训装置与设备的功能和数量是适当的。

2.保障设备

部分新研的测试与诊断设备、维修工程车、训练模拟器、试验设备等大型的保障设备,本身就是一种产品。除要单独进行一般性例行试验,确定其性能、功能和可靠性、维修性是否符合要求外,要应与保障对象(产品)一起进行保障设备协调性试验,应特别注意各保障设备之间以及各保障设备与主装备之间的相容性,确定其与产品的接口是否匹配和协调,各修理级别按计划配备的保障设备数量与性能是否满足产品使用和维修的需要;保障设备的使用频次、利用率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保障设备维修要求(计划与非计划维修、停机时间及保障资源要求等)是否影响正常的保障工作。

3.保障设施

通过评价确定设施在空间、场地、主要的设备和电力以及其他条件的提供等方面是否满足了装备的使用与维修的要求,也要确定在温度、湿度、照明和防尘等环境条件方面以及存储设施方面是否符合要求。

4.技术资料

对于技术资料的评价,主要应关注这几个方面:①技术资料的数量、种类和格式是否符合要求。②技术资料的正确、清晰、准确、完整和易理解性。③技术资料中的警告、提醒及安全注意事项应当合理、醒目。④各技术资料中的术语应具有一致性。

试验中,应组织包括订购方的专门审查组对研制单位提供的全套技术资料(包括随机的和各修理级别使用的)进行检查验收。通过检查验收,做出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资料项目清单与质量要求的结论。验收时特别要重视所提供的技术资料能否胜任完成各修理级别规定维修工作的信息。

5.计算机资源保障

这一要素既涉及装备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也涉及自动测试设备。主要评价硬件的适用性和软件程序(包括机内测试软件程序)的准确性、文档的完备性与维护的简易性。

6.保障资源的部署性评价

保障资源的部署性分析可采用标准度量单位,如标准集装箱数量、标准火车车皮数量、某型运输机数量等,通过各种可移动的保障资源(人力人员资源除外)的总质量和总体积转化计算得到。还可以进一步按修理级别或维修站点分别计算,总之只要保障方案中描述的保障资源的数据信息足够,则保障资源的部署性分析相对容易些。

通过部署性评价,可以宏观上比较新研制装备保障规模的大小,从中找出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装备或保障资源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二)保障活动评价

可以按照自底向上的层次实施保障活动的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保障活动进行评价。然而,由于保障活动繁多,流程复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选择重要的保障事件进行实测评价,而其他保障活动的评价则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如对于军用飞机,再次出动准备事件和发动机拆装事件就是两个非常典型的关键保障活动,一般采用现场实测方式进行。再如,装备的包装、装卸和运输事件也可以进行实际的测试。

这些实际测试可在虚拟样机、工程样机和实际装备上进行,以发现并鉴别装备(设备)设计和保障流程的设计缺陷,以及保障设备、保障设施、技术资料、人力人员等保障资源与装备的适用和匹配程度。

通过评价可以得出每一项保障活动的时间,实施每一项活动所需保障设备、备件的种类和数量、人力人员数量及其技术等级要求等结果。

(三)装备系统保障性仿真评价

装备及其保障系统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建立求解这些复杂关系的解析模型,这时就需要借助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

保障性仿真与评价就是依照装备的构成结构、设计特性、保障方案组成结构及其各种资源要素特性,通过描述装备与保障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起装备系统的保障性模型,借助于计算机试验,模拟装备的使用过程和维修过程,收集相关试验数据,对各种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对装备系统保障性进行评价。主要过程如下:

①装备任务执行过程;

②装备预防性维修过程;

③装备故障过程;

④修复性维修过程;

⑤保障资源使用和供应过程。

根据仿真运行结果对装备系统的保障性进行评价,评价参数主要包括战备完好性参数和任务持续性参数。

通过分析找出装备系统保障性设计的薄弱环节,进而改进装备保障性设计,减少装备系统寿命周期使用和维护代价,提高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