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河位山枢纽实测资料综合分析

黄河位山枢纽实测资料综合分析

【摘要】:黄河位山枢纽于1959年12月8日截流,1960年7月拦河闸开始壅水,正式投入运用。当前黄河仍应充分利用并设法加大下游河道的排洪及输沙能力。此次工作为根据位山水文总站1960~1964年10月实测资料及枢纽修建前的河道测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对有关问题取得进一步认识。低水头枢纽泥沙问题十分复杂,位山枢纽有关问题的研究又受到资料、水平及时间的限制,错误及欠妥之处欢迎各方指正。

黄河位山枢纽于1959年12月8日截流,1960年7月拦河闸开始壅水,正式投入运用。原来兴建位山枢纽的主要目的,是在干流桃花峪水库及支流伊洛沁水库建成,黄河的洪水和泥沙得到控制的基础上,抬高水位引黄灌溉,并利用东平湖蓄水灌溉、防浚。后因黄河洪水和泥沙问题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同时由于渠道的淤积和灌区的盐碱化等问题亦未获解决,引黄灌溉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当前黄河仍应充分利用并设法加大下游河道的排洪及输沙能力。从以上情况出发,位山枢纽拦河建筑物壅高了上游的水位,造成回水区河道的严重淤积,降低了河道的排洪能力,并存在拦河闸设计排洪能力偏低,底板偏高等问题,因而决定改建枢纽,于1963年12月6日破除拦河土坝,使黄河仍走建闸前的原河道。

位山枢纽修建过程中对于泥沙问题及其处理存在许多争论,再者位山枢纽壅水段水位升高的原因,及枢纽改建的效果亦为各方面深为关心的问题。此次工作为根据位山水文总站1960~1964年10月实测资料及枢纽修建前的河道测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对有关问题取得进一步认识。

本报告内容包括:

(1)黄河位山段河道的基本特性。

(2)枢纽修建后壅水河段的冲淤变化。

(3)枢纽壅水和卡水特性及其对上游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等。

此项工作为1964年几个阶段工作的概括,自1964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在位山进行,参加工作的有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杜国翰、邰钟霞、陈上群、刘月兰、张相峰,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樊左英,位山水文总站项兆法。参加前阶段工作的尚有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戴定忠。由杜国翰进行成果汇总工作。

在此项工作中山东河务局及所属单位提供了许多资料,给予了许多支持。

水头枢纽泥沙问题十分复杂,位山枢纽有关问题的研究又受到资料、水平及时间的限制,错误及欠妥之处欢迎各方指正。

顺便指出,报告中引用1964年测验资料尚未经过整编,如有变动容后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