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沙角发电厂引水渠淤积问题解决方案

沙角发电厂引水渠淤积问题解决方案

【摘要】:根据以上资料,利用该手册的图14-28可近似推断出电厂运行运期,约有悬沙的60%左右可淤积在进水渠内,年淤积厚度约在2m上下。而后淤积有所减少但还在继续发展。根据上述情况,如电厂引水渠在采取清淤措施后,宜将引水渠断面宽度适当缩窄,或会有利于减轻引水渠内的淤积量。

1992年应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冷却水研究所李瑞生教授级高工之邀,对沙角发电厂进水口引水渠泥沙淤积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根据提供的在沙角电厂进水口及引水渠水域于1990年和1992年测得的水下地形图,少量的水文泥沙数据,及电厂机组投产运行过程等,对该电厂进水口引水渠的泥沙淤积问题,取得以下初步认识。

1.引水渠淤积原因

电厂进水口引水渠是按其“A”厂的设计装机容量1200MW,冷却水系统在电厂机组满负荷情况下的设计引水流量54m3/s下设计的。引水渠的开挖断面为平均渠宽165m,深8.5m(即渠底高程为-8.5m)。而实际上,1987年仅一台200MW机组投入运行,1988年另一台300MW机组投入运行,1989年又一台200MW机组投入运行,于1992年才可将最后一台300MW机组投入运行。所以冷却水系统的实际引水流量在1987年为9m3/s,1988年为18m3/s,1989年为31.5m3/s和1992年为45m3/s。相应的电厂引水渠水流的平均流速在1987年为0.0064m/s,1988年为0.0167m/s,1989年为0.049m/s,而1992年才达0.081m/s。

显而易见,引水渠开挖断面过大和引水渠内的水流流速太低,是引水渠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

2.引水渠淤积过程

因为电厂引水渠水流流速很低,可以把引水渠视为一个沉沙池。这样可以应用1988年编成于1992年出版的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编的《泥沙手册》第14章第3节沉沙池中式(14-29),对引水渠进口和出口的含沙量变化进行计算,以帮助了解在引水渠中的泥沙淤积过程。

式中:为离进口x距离处的相对距离;h为水深;为相对距离处的断面平均含沙量;s0为沉沙池进口断面平均含沙量,电厂引水渠进口处此量为0.2kg/m3;αn为解扩散方程式的无量纲参数;w为泥沙沉速,电厂引水渠中,悬沙中值粒径多在0.006~0.012mm,其在盐水中的絮凝沉速约为0.01~0.06cm/s,本例采用ω=0.04cm/s=0.0004m/s;U*为摩阻流速,计算时采用J等于0.0002,g为重力加速度;k为Karman常数,等于0.4。

此外,在本例中河床表层的d50约为0.006~0.01mm,泥沙淤积物的干容重γ0可由下式计算

可得γ0为686~753kg/m3,本例采用700kg/m3

根据以上资料,利用该手册的图14-28可近似推断出电厂运行运期,约有悬沙的60%左右可淤积在进水渠内,年淤积厚度约在2m上下。而后淤积有所减少但还在继续发展。

根据上述情况,如电厂引水渠在采取清淤措施后,宜将引水渠断面宽度适当缩窄,或会有利于减轻引水渠内的淤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