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油膜蒸发模块优化方案

油膜蒸发模块优化方案

【摘要】:本研究中的小型转子发动机采用进气道喷射方式,对于这种喷射方式,燃油从喷油器喷出后只有一部分进入气缸参与燃烧,另外一部分燃油会沉积在进气歧管内壁面上形成“油膜”,这种现象称为“湿壁效应”,如图7.9所示。

本研究中的小型转子发动机采用进气道喷射方式,对于这种喷射方式,燃油从喷油器喷出后只有一部分进入气缸参与燃烧,另外一部分燃油会沉积在进气歧管内壁面上形成“油膜”,这种现象称为“湿壁效应”,如图7.9所示。“湿壁效应“导致进入气缸参与燃烧的燃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喷油器直接喷出雾化形成的燃油蒸汽,另一部分是壁面上的油膜蒸发形成的燃油蒸汽。

“湿壁效应“主要对发动机在瞬态工况下的喷油量造成影响,Hendricks[8]将湿壁效应对发动机空燃比的影响总结为X-τ模型,该模型提出了油膜的两个重要参数,即燃油沉积系数X和油膜蒸发时间常数τ,X是指进气歧管壁面上所沉积的燃油质量与总的燃油喷射质量的比值,τ是指进气歧管壁面上的液态油膜蒸发为燃油蒸汽所需的时间。假设X=60%,τ为定值,下面用图7.10~图7.12来说明湿壁效应的影响规律。

图7.9 “湿壁效应“示意图

图7.10 稳态工况油膜平衡示意图

图7.11 加速工况油膜蒸发示意图

图7.12 减速工况油膜蒸发示意图

当发动机处于稳态工况时,油膜质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油膜的蒸发量与沉积量相等,即mfv=mfd,从而使喷油器喷出的燃油与进入气缸的燃油质量也相等,如图7.10所示。在急加速工况时,喷油量突然变大,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油膜沉积量突然增多而蒸发量不变,进而使实际进入气缸的燃油量小于喷出的燃油量;而在急减速时,油膜沉积量小于蒸发量,进而使实际进入气缸的燃油量大于喷出的燃油量,如图7.11和图7.12所示。所以“湿壁效应“主要对发动机在瞬态工况下的喷油量造成影响。为满足瞬态工况下空燃比的要求,需实施加速加浓和减速减油的喷油策略。

小型转子发动机燃油蒸发子模型采用以Hendricks的平均值模型中的燃油蒸发子模型为基础建立,模型的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式中,为喷油器喷出的燃油质量流量;mfw为油膜质量;为油膜质量变化量;为燃油直接形成蒸汽的流量;为进入气缸的燃油流量;X为喷射的燃油中沉积于壁面的比例;τf为油膜蒸发时间常数。

在该模型中,如需对发动机系统进行精准动态仿真,需要标定不同工况下的X和τ这两个参数,考虑到试验条件限制,对于小型转子发动机的模拟仿真,此处将X和τ视为定值,并取参考值:X=0.8,τ=0.3。这是一个线性化的油膜模型,对上述式子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传递函数形式的油膜模型:

输入为喷油器的燃油喷射量,输出为进入气缸的燃油质量。通过上述方程,在Simulink中建立燃油蒸发模块如图7.13所示。上侧是直接进入气缸的燃油量,下侧构建了油膜的蒸发量。图7.14所示为该模型对喷油量的脉冲信号的响应曲线,可以看出,模型的喷油量具有2 s左右的延迟,响应曲线类似于一阶延迟环节。这种延迟效应会在节气门开度突变小极其明显,导致瞬态工况空燃比的精确控制特别困难,所以瞬态工况下需对喷油器的燃油喷射量进行补偿,对此将在下面一节进行详细阐述。

图7.13 燃油蒸发模块

图7.14 油膜模型的脉冲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