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STM32单片机充电恒流控制系统设计

STM32单片机充电恒流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装置进入充电恒流模式时,通过矩阵键盘进行充电电流设置,单片机通过DA设置恒流模块,通过ADC1和ADC2采集并显示相应电流电压值,并判断电压以确定是否启动过充保护。系统采用了具有高处理速度,低功耗的STM32单片机。图A-2-1系统总体框图考虑重量、效率要求,主要功率电路采用单片集成方案。综合考虑采用方案2。

基本信息

一、设计方案工作原理

本设计是由升压模块、降压恒流模块、数字模块等组成的高效率双向DC-DC电路。系统框图如图A-2-1所示。装置进入充电恒流模式时,通过矩阵键盘进行充电电流设置,单片机通过DA设置恒流模块,通过ADC1和ADC2采集并显示相应电流电压值,并判断电压以确定是否启动过充保护。装置工作在放电恒压模式时,单片机控制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自身恒压反馈稳定输出电压。装置还可以自动切换充放电模式,保持负载端U2恒压。系统采用了具有高处理速度,低功耗的STM32单片机。

图A-2-1 系统总体框图

考虑重量、效率要求,主要功率电路采用单片集成方案。其中,充电时采用高效Buck芯片TPS54340,在官方电路基础上加入电流环反馈,配合单片机DA输出实现可调恒流充电。放电时采用TPS55340构成Boost升压电路,输出电压稳定。系统的数字处理模块采用了具有高处理速度,低功耗的STM32单片机,实现高精度恒流充电和恒压放电控制。系统元件少、性价比高、体积小、重量轻,较好地完成了基础部分和发挥部分的要求,还增加了满充提示、防止反流、恒流恒压两段充电等创新功能。此外,本设计采用高精度热转印制作PCB板,基本全贴片工艺,有利于高频开关电路的稳定运行。

1.升压模块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1:采用LM2587芯片,可以实现宽输出电压,但输出电流过小,开关频率低,效率低,不宜采用。

方案2:采用XL6009芯片,体积小,功耗低,辅以用继电器切换控制模式,效率较高,但芯片可靠性不够高,继电器动作延时较大。

方案3:采用TI的升压转换芯片TPS55340。TPS55340是非同步开关稳压器,使用电流模式PWM控制来调节输出电压,内置振荡器,输入电压范围宽,具有软启动功能,效率高。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选择方案3。

2.恒流模块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1:采用TL494脉冲宽度调制芯片。通过DAC输入TL494控制产生PWM信号的占空比,控制MOS驱动电路,调节电流。MOS主电路进行DC-DC升压,实现稳压输出。但分立元件较多,驱动系统功耗较大,电路可靠性一般。

方案2:自制纯软件控制Buck恒流电路,该方案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但单片机能实现的PWM频率较低,需要较大的电容、电感,损耗较大且器件较为笨重。

方案3:采用TI的降压转换芯片TPS54340,辅以INA282电流检测芯片,切断电压环,将INA282放大的信号与DAC电压经比较器比较后送入芯片反馈端,形成电流环。硬件闭环控制,实现恒流降压输出。内置软启动电路,且系统效率较高。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选择方案3。

3.数字模块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1:MSP430单片机控制,功耗低,但现有系统板集成外设较多,重量较大。

方案2:STM32F103单片机控制,内置四通道12位ADC,两通道12位DAC,采用自制系统板,只集成需要的外设,重量较小。

综合考虑采用方案2。

二、核心部件电路设计

1.升压模块的分析设计

升压部分电路原理图见图A-2-2。

(1)输出部分参数

升压部分按照TPS55340推荐,在fSW=500 kHz条件下起振。

2.恒流模块的分析设计

恒流部分电路原理图见图Α-2-3。

(1)输出部分参数

图A-2-2 升压部分电路原理图

Uout=30 V,若取R2约为10 kΩ,R1为220 kΩ,实际R2用10 kΩ电位器调节。

(2)补偿部分参数

(3)功率部分参数

2.恒流模块的分析设计

恒流部分电路原理图见图Α-2-3。

(1)输出部分参数

图A-2-3 恒流部分电路原理图

图A-2-3 恒流部分电路原理图

(2)补偿部分参数

(2)补偿部分参数

(3)功率部分参数

(3)功率部分参数

三、系统软件设计分析

1.程序功能描述

根据题目要求,软件部分能实现三种工作模式的选择,并使能Buck或Boost电路。键盘设置充电电流值,可步进10 mA或100 mA,并显示充电电流设定值、监测值,电源电压值,负载电压值,还有过充保护,满充提示,电池余量判断等功能。

2.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如图A-2-4所示。

三、系统软件设计分析

1.程序功能描述

根据题目要求,软件部分能实现三种工作模式的选择,并使能Buck或Boost电路。键盘设置充电电流值,可步进10 mA或100 mA,并显示充电电流设定值、监测值,电源电压值,负载电压值,还有过充保护,满充提示,电池余量判断等功能。

2.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如图A-2-4所示。

图A-2-4 程序流程图

四、竞赛工作环境条件

1.测试方案

(1)硬件测试

采用模块化测试方法,由小到大,逐步测试。调试时首先对辅助电源测试,保证辅助电源部分输出电压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再对主体升压、恒流模块进行单独测试,确定其升压输出和恒流输出正常。

(2)软件测试

将软件写入单片机后,搭建简易测试电路,给AD输入假定值进行测试,判断DA输出和显示是否符合要求。

(3)软硬件联调

软硬件都测试完成后,各模块连接单片机进行级联测试,在确定单片机能够控制模块运行后,最后接入电池组和负载进行整体性能测试和指标优化

2.测试条件与仪器

可调稳压电源DF1731SC2A,数字示波器Tektronix/TDS2012,数字万用表LINI-T UT805。

五、作品成效总结分析

1.基础部分

(1)U2=30 V,充电电流I1在1~2 A范围内,测试I1电流控制精度:平均为0.11%。

表A-2-1 充电电流控制精度表

图A-2-4 程序流程图

四、竞赛工作环境条件

1.测试方案

(1)硬件测试

采用模块化测试方法,由小到大,逐步测试。调试时首先对辅助电源测试,保证辅助电源部分输出电压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再对主体升压、恒流模块进行单独测试,确定其升压输出和恒流输出正常。

(2)软件测试

将软件写入单片机后,搭建简易测试电路,给AD输入假定值进行测试,判断DA输出和显示是否符合要求。

(3)软硬件联调

软硬件都测试完成后,各模块连接单片机进行级联测试,在确定单片机能够控制模块运行后,最后接入电池组和负载进行整体性能测试和指标优化。

2.测试条件与仪器

可调稳压电源DF1731SC2A,数字示波器Tektronix/TDS2012,数字万用表LINI-T UT805。

五、作品成效总结分析

1.基础部分

(1)U2=30 V,充电电流I1在1~2 A范围内,测试I1电流控制精度:平均为0.11%。

表A-2-1 充电电流控制精度表

(2)I1=2 A,U2在24~36 V范围内变化时,测试I1的电流变化率:

U2=36 V时,充电电流值I11为2.001 3 A。

U2=30 V时,充电电流值I1为2.001 1 A。

U2=24 V时,充电电流值I12为2.000 2 A。

SI1为0.05%。

(3)I1=2 A,U2=30 V时,测试变换器效率:η1=95.4%。

(4)测量并显示充电电流I1,I1在1~2 A范围内的测量精度如表A-2-2所示。

表A-2-2 充电电流测量精度表

(2)I1=2 A,U2在24~36 V范围内变化时,测试I1的电流变化率:

U2=36 V时,充电电流值I11为2.001 3 A。

U2=30 V时,充电电流值I1为2.001 1 A。

U2=24 V时,充电电流值I12为2.000 2 A。

SI1为0.05%。

(3)I1=2 A,U2=30 V时,测试变换器效率:η1=95.4%。

(4)测量并显示充电电流I1,I1在1~2 A范围内的测量精度如表A-2-2所示。

表A-2-2 充电电流测量精度表

(5)过充保护功能,设定I1=2 A,当U1超过阈值U1th=(24±0.5)V时,停止充电。测量U1th=24.09 V。

2.发挥部分

(1)放电模式下,保持U2=(30±0.5)V,测试此时的效率η2≥95.03%。

(2)调整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使US在32~38 V范围内变化时,双向DC-DC电路能够自动转换工作模式并保持U2=(30±0.5)V。

表A-2-3 自动转换模式下U2输出表

(5)过充保护功能,设定I1=2 A,当U1超过阈值U1th=(24±0.5)V时,停止充电。测量U1th=24.09 V。

2.发挥部分

(1)放电模式下,保持U2=(30±0.5)V,测试此时的效率η2≥95.03%。

(2)调整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使US在32~38 V范围内变化时,双向DC-DC电路能够自动转换工作模式并保持U2=(30±0.5)V。

表A-2-3 自动转换模式下U2输出表

(3)双向DC-DC变换器,测控电路与辅助电源三部分的总重量为255 g。

3.创新部分

(1)电池电压达到标准电压21 V后,屏幕显示“charge ok”并自动降低充电电流到0.1 A,此时需按键才能继续满速充电,满充提示功能正常。

(2)关闭主电源后,系统除了防反流板外其他部分无电,电池未向前级负载倒灌,实现了电池防反流。

(3)重新开启系统电源,选择CC-CV两段充电模式,设定充电电流,随着电池电压接近21 V,系统自动减小充电电流并保持电池电压在21 V附近,电流减小到0.1 A时,充电停止,屏幕显示“full charge”。

4.测试分析与结论

根据上述测试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恒流部分有较高的效率且充电电流精确而稳定。

(2)升压部分有较高的效率且放电电压稳定。

(3)体积小重量轻,能自动切换工作模式,具有过充保护功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且增加了满充提示、电池防反流、恒流恒压两段充电模式等创新功能。

六、参考资料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高吉祥.数字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李志明.STM32嵌入式系统开发实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本作品的图纸资料、程序清单及作品照片请见网站。)

(3)双向DC-DC变换器,测控电路与辅助电源三部分的总重量为255 g。

3.创新部分

(1)电池电压达到标准电压21 V后,屏幕显示“charge ok”并自动降低充电电流到0.1 A,此时需按键才能继续满速充电,满充提示功能正常。

(2)关闭主电源后,系统除了防反流板外其他部分无电,电池未向前级负载倒灌,实现了电池防反流。

(3)重新开启系统电源,选择CC-CV两段充电模式,设定充电电流,随着电池电压接近21 V,系统自动减小充电电流并保持电池电压在21 V附近,电流减小到0.1 A时,充电停止,屏幕显示“full charge”。

4.测试分析与结论

根据上述测试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恒流部分有较高的效率且充电电流精确而稳定。

(2)升压部分有较高的效率且放电电压稳定。

(3)体积小重量轻,能自动切换工作模式,具有过充保护功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且增加了满充提示、电池防反流、恒流恒压两段充电模式等创新功能。

六、参考资料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高吉祥.数字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李志明.STM32嵌入式系统开发实战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本作品的图纸资料、程序清单及作品照片请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