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女性主义与男性化女装的互动关系

女性主义与男性化女装的互动关系

【摘要】:女装男性化是与女权主义密切相连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谈论西方早期的Feminism时,译为“女权主义”,翻译西方当代的Feminism及涉及中国时,Feminism 成了“女性主义”。19世纪后期,“女权主义”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阶级、宗教等因素,女权主义者发生严重分歧。20世纪早期,“女权主义”应用范围缩小。“女权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对于女装的现代化,对于法国女装从“重装”向“轻装”的演变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女装男性化是与女权主义密切相连的。“Feminism一词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但是人们对它的含义界定十分广泛,对它的现象与思想渊源的历史界定也很复杂。”Feminine指女性,其后缀ism被译成“主义”。20世纪初中国借用日本的译法将其译成“女权主义”,“权”字是人们根据Feminism的政治主张和要求意译出来的;当时它的意译词还有“女子主义”、“女性主义”、“男女平等主义”,迄今只有“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两个词仍被使用。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谈论西方早期的Feminism时,译为“女权主义”,翻译西方当代的Feminism及涉及中国时,Feminism 成了“女性主义”。其实无论怎么翻译,Feminism 都是研究性别和权力的学说,它“站在女人的立场为女人说话,向男性中心社会要求平等权利。”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这与Feminism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含义密切相关。

19世纪后期,“女权主义”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阶级、宗教等因素,女权主义者发生严重分歧。20世纪早期,“女权主义”应用范围缩小。在欧洲,由于“女权主义”越来越多地被那些为妇女的发展而投身各类活动的妇女所使用,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妇女领袖称自己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的事业,而对其他所有的一切均贴上“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标签;女性社会主义者做出如此界定并非基于对女人或对性别平等的不同主张,而是因为她们认为社会革命和经济结构的转变需要解放妇女。这种意识与我国20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一致的。

“女权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对于女装的现代化,对于法国女装从“重装”向“轻装”的演变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两次世界大战对于“女权主义”的发展、传播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迫使大量男性入伍参战,很多法国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分担了以前由男人们做的社会工作,从而彻底改变了女性传统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大战以后,由于许多年轻人在战争中阵亡,劳动力缺乏,而且一些女人已经发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不再愿意回到以前的状态中,所以她们继续留在了社会工作的岗位上。她们由此在这个曾经是由男人完全控制的社会里找到了一些新的角色,并在不断地争取与男人同等的权利。同时期女装的样式、结构反映了当时的这种思想变化。下面列举女装男性化过程中的几个典型样式。

(1)“男童式”女装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法国就出现了流行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的基本外形——宽腰身的直筒形女装。这种女装样式的流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爵士乐盛行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面对战后的破败和心理创伤而努力逃避现实的时代,人们在爵士乐的快节奏中发泄自己,并开始向沉闷而严肃的服饰传统挑战。

与此同时,女性解放运动迅速高涨,已经走出闺房的新女性们冲破传统道德规范的禁锢,开始大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要求和男性平等的地位。过去那丰胸、束腰、翘臀的强调女性曲线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而被看作一种落后和保守的象征。经历了保罗·波阿莱的希腊风格,一旦从传统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女性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否定女性特征,向男性看齐。于是,乳房被有意压平,纤腰被放松,腰线的位置被下移到臀围线附近,丰满的臀部被束紧,变得细瘦小巧,人体曲线被弱化,裙子越来越短,整个外形呈一个名副其实的长“管子状”(Tubular Style)(图3-27)。由于这种外形很像未成年的少年体形,所以被称作“男童式”(Boyish,男童似的,少年似的;或称School Boy's Style,即男学生式)(图3-28)。

其实,尽管这一时期的女装追求男性化,但是女性味仍然存在。腰线的降低,使女性味的中心集中于臀部,特别是女子走动时,自然的腰臀形态就会在衣服的扭摆中若隐若现,传达出一种含蓄的女性韵味。

“男童式”女装是女装从表现成熟、性感的女性气质向表现性感特征较弱的、性别模糊的少男少女气质的转变,这也是20世纪女装男性化的第一步。

图3-27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样式和结构(引自20th Fashion)

图3-28

图3-28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样式、结构[(1)图、(2)图、(3)图引自Pattern,(4)图引自20th Fashion]

(2)“夏奈尔套装”

20世纪20年代,最能充分理解和把握新的时代精神,指导现代女装发展方向的是可可·夏奈尔。夏奈尔认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成为女性服装设计的核心,女性自己的舒适和感受才应该是女装设计的中心。这是女装第一次从女性本身、而不是男性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是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

夏奈尔第一个把当时男人用做内衣的毛针织物用在女装上,适时地推出了针织面料的男式女套装、长及腿肚子的裤装、平绒夹克以及长及踝的晚礼服等,直到现在仍名扬四海的“夏奈尔套装”的基本原型就产生于这个时代。夏奈尔套装是短上衣与长及脚踝的裙子的搭配,衣服的边缘采用绲边(图3-29)。夏奈尔套装没有取悦于男性的那种突出胸臀的造型,而是完全为女性自己设计的服装,充满了新女性的朝气与活力,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夏奈尔所设计的女装,不仅从面料到样式是男性化的,而且在女装结构上也吸取了男装的裁剪技术,使女装更加轻便,从而把法国女装在“轻装”化发展的道路上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因为在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男性味的女性形象要面对传统势力的极大压力,所以人们把穿短裙、留短发的职业女子称作“假小子”(Garconne)(图3-30),夏奈尔本人就是一个“假小子”,而且她一生都在为职业女性设计服装。“夏奈尔套装”就是专为职业女性服务的,它不仅穿着舒适,而且表达了职业女性在社会上争取平等和追求民主的心声,受到职业女性的青睐,也使女装的样式和结构向更加富于机能性的男装靠近了。

(3)“军服式”女装

早在1915年,以哔叽布为材料、裁剪非常精细的军队制服式女装就开始流行。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队制服的形制更大大改变了战前女装的样式。战前的女装一般是高领、短上衣、长裙子,而军队中的女装则是翻领,有插袋的长上衣,配褶裙,与男装有些接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使“军服式”流行的直接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带来的政治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摇摇欲坠,但是法西斯主义却有了其生存的土壤并最终把世界拖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1939~1945年,“二战”历时六年,战火蔓延至亚、非、欧三大洲,先后有61个国家、20亿人口(即当时占世界3/4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的漩涡。

战前的1938年,裙子就开始缩短,女装开始强调和夸张肩部,向后来的“军服式”过渡。战争爆发后以及整个战争期间,随着女性不断参加战斗和参与社会生活,女装再度向机能化的男装靠拢,完全变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男性味很强的现代装束,这就是“军服式”(Military Look,图3-31)。“军服式”的设计使整个女装有棱有角,轮廓分明。“二战”中英姿飒爽、活动便捷的“军服式”女装风靡全球,战争又一次促进了女装的“轻装”化进程。

图3-29

20世纪20~30年代的女性套装[(1)图为夏奈尔着套装照片,引自《20世纪设计》,(2)图、(3)图引自Fashion Illustration]

1946年,战争中的“军服式”女装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腰身变细,上衣的下摆出现波浪,衣袋的设计受到重视。因腰被收细就更显得肩宽,所以战后的“军服式”又被称作“宽肩式”(Bold Look)。

(4)“中性化”服装

不分性别,即融合了传统意义上的两性特征,这在20世纪前几十年中一直存在于非主流文化中,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潜藏于不公开的酒吧及俱乐部中。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它在国际范围内开始汇入主流文化。安迪·沃霍尔及其影视艺术圈子里的人,如超级明星在《切尔西的姑娘们》和《垃圾》等影片演出中,将异性装扮和性别不分变成潮流(图3-32)。许多摇滚乐歌星开始通过其装束及超前的化妆使人对性别的概念产生怀疑。

图3-30

图3-30

(1)图是20世纪20年代的“假小子”形象(引自Fashion Illustration),(2)图是1929年的女装样式(引自《20世纪设计》)

图3-31

图3-31

“军服式”女装[(5)图引自Vogue,其他引自20th Fashion]

20世纪60年代,圣·洛朗认为女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现女性自然的美,他将通俗文化引入高级时装,使女装设计与街头文化和大众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圣·洛朗设计了中性服装(Unisex,单纯、中性的意思),他还将燕尾服引入女装,设计了女性裤装礼服,这些都进一步弱化了女装传统的审美标准。圣·洛朗的设计理念与夏奈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从各个方面为女装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并且认为新的女装一定要舒适而且具有良好的机能性。因此,圣·洛朗也积极从男装中寻找合理的元素,并把它们运用到女装的设计中,推动了女装男性化的进程。

法国设计师让·保罗·戈尔齐埃在20世纪70年代将中性化服装进一步发展下去。他在设计上追求男女平等,打破男女服装上的差异,表达没有性别歧视的中性化原则(图3-33)。与他具有同样主张的还有乔治·阿玛尼,他所推崇的女西服套装成为现代职业女性热衷的着装之一,其主要原因不仅是服装的剪裁合体、做工精良,而且它使女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可以不去过多地顾虑性别因素,而更感到自信、舒适和愉悦。

图3-32

女装中性化、男性化[(1)图引自Fashion History,(2)图引自《20世纪设计》]

(5)女子裤装

图3-33

戈尔齐埃设计的作品(引自Jean Paul
Gaultier)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裤装进入女装,因为在当时,穿着裙子进行工作和参加体育活动都非常不方便,长裤便成了自然的选择。

从20世纪20年代起,女子体育运动蓬勃兴起,促使女装朝着简洁的机能主义的方向发展。夏奈尔不仅喜欢穿着其情人——威斯敏斯特公爵的马裤和粗呢射击夹克,而且也是第一个采用男装裁剪的女装设计师。她将从男装中学到的东西逐步运用于20世纪20年代的设计中,这包括英国男装的材料和裁剪方法。此时的女子运动装中也又一次流行起长裤、裙裤和短裤等裤装。到了30年代,裤套装被一些好莱坞著名影星如马林·迪特里斯、凯瑟琳·赫本、格里塔·嘉宝等所接受。这些女演员常常在影片中穿着大号的男士宽松长裤,将古老的男士服装演绎得更加具有女性的特质。她们在影片及媒体的照片中展现出了一种融合时髦和性感的形象。裤套装的新样式需要融合一些女性的特质,如加入裁剪讲究的适合女性的腰部省道,等等。美国电影明星的这些穿着裤装的形象也影响了法国主流社会对于女性穿着裤装的态度。

尽管如此,女性穿长裤在当时正式的社交场合还是不被接受的。1932年,马歇尔·罗查斯用灰色法兰绒设计出女性裤套装,开了裤装在女子正式服装中使用的先河。1939年,美国Vogue杂志第一次刊登了女性穿长裤的时髦照片。由于女性生活中游泳等体育运动的增多,裤装和凉鞋的搭配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装束,因此裤装也随之有所普及,但还基本只限于女性家居生活和体育运动等各种非正式场合。

20世纪50年代,牛仔裤随着避世派运动的蔓延在欧美各国普及,60年代又借着嬉皮士浪潮和学生运动进一步称霸全球,并成为女性服装样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3-34)。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关注裤装是在1963年春,安德莱·克莱究发表了白色蝉翼纱上有滚边和刺绣的夜用细筒裤,把裤装引入了高级时装领域。喇叭裤则是根植于年轻一代“两性平等”的思想,对于那些腿部造型不理想或难以适应迷你裙的妈妈族体型来说,正好是一种弥补,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很快普及开来。

综上所述,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社会性差异及传统观念的束缚,使近代法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男女两性服装仍表现出相当大的差距。男装早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开始脱离古典样式,在“第二帝政时代”即基本完成现代化形态。而女装直到19世纪末取掉“巴塞尔”才开始摆脱传统样式,真正开始现代化要到20世纪20年代,现代女装在法国的普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借助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风暴”的推动。在整个20世纪,随着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男童式”女装、“夏奈尔套装”、“军服式”女装、“中性化”服装、“裤装”逐步演进,女装从传统的女性味向现代的女性味转变,即女装男性化的进程逐步深入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服饰上有了更明确的体现,这使法国女装从“重装”向“轻装”的转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图3-34

图3-34

(1)图为1943年为战争工作的女性穿着工装裤,(2)图、(3)图为女子着不同风格裤装,(4)图为阿玛尼设计的男女裤装[(1)图、(4)图引自《20世纪设计》;(2)图、(3)图引自A History of 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