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放国门与女装文化的融合趋势

开放国门与女装文化的融合趋势

【摘要】:20世纪40年代中国中心城市的女性穿西式服装蔚然成风。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解放为中国现代女装的发展从各方面准备着条件。此后每年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的服饰博览会等时尚活动,推动了时装信息的传播和设计师、企业的互动,增进了与国际服装界的交流。图3-21图、图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中国现代女装的样式而与此同时,20世纪

20世纪初,由于海禁开放,中西方的贸易和交流有所加强,不仅大量西方国家的纺织品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且同一时期西方的服饰流行观念和服装产品也进入了中国社会。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的上海香港等地,逐渐成了中国的时尚中心。随着服饰报刊的宣传,新式服装材料的织造和引进,以促销为目的的各种服装表演和展览的出现,上海、香港女子服饰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左右着全国女子服饰的变迁(图3-18)。盛行于巴黎的细长造型,降低腰线,缩短裙长的新的审美观念,都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女装上有所体现。在1933年的上海报刊上刊登着这样一首歌谣:“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难学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样。”可见当时服饰变化之迅速以及人们对接受西方流行观念较快的上海服装款式的崇拜。

进入20世纪30年代,女装的流行之风越来越盛,从下面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流行的影响。

(1)旗袍的流行变化

图3-18

20世纪初印在香烟卡片上的时尚女性和时尚女装样式(引自Evolution& Revolution)

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非常盛行的女装样式之一。当时旗袍在流行中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衣身的长度等方面。旗袍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一定要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渐地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了没有领子的旗袍。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旗袍衣身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后来又改成短的。从旗袍的快速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流行观念对于当时中国女装的深刻影响(图3-19)。

(2)上衣下裙的变迁

在20世纪20年代,上衣下裙也是中国女装比较流行的样式,其中上衣包括衫、袄、背心等。上衣的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衣服的领、袖、襟、摆等处大多镶滚花边,或施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更是紧随时尚。裙子也跟随流行不断简化,马面裙逐渐在生活中被淘汰,斜裙、绕膝裙、喇叭裙、百褶裙、塔裙等西式裙子逐渐进入中国女性的生活(图3-20)。当时上层社会的大家闺秀非常注重保持端庄大方的风度。高领窄袖式长袄配长裙是她们一般的装束,但即使如此,流行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20世纪40年代中国中心城市的女性穿西式服装蔚然成风。20世纪50~70年代的流行则与新中国的审美标准密切相联,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军便服成为时尚,上衣下裙很少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装、连衣裙等层出不穷的国际流行再次进入中国女性的生活,上衣下裙又有了新的变化,中国的女装潮流化更加明显。

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解放为中国现代女装的发展从各方面准备着条件。

图3-19

20世纪旗袍的流行变化(传世图照,引自《旗袍旧影》)

图3-20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穿着上衣下裙的流行变化[(1)图引自《旗袍旧影》,(2)图引自China Chic:East meets West]

首先,思想领域活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重要事务,视野更加开阔,思想空前活跃。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中国女装接受和学习西方女装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布生产国,高分子化学纺织品发展突飞猛进,并已成为高科技纺织产品的生产大国。中国传统的服装制作行业,除少量宫廷冠服由官办作坊集体生产外,一向以个体手工缝纫为主,师徒相传,传授技艺,缺乏理论指导和设计。在这个时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上大量外单加工中积累的经验,中国的成衣生产也有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建立服装教育和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先在中国设立服装设计专业,接着各地院校相继设立服装设计专业,又相继设立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或研究所、服装协会等学术组织,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活动,大大促进了服饰文化的研究,也为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第四,服装传播媒体成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时装》、《流行色》、《中国服装》、《现代服装》、《中国服饰报》等专业报刊陆续创刊出版,同时,许多国外优秀的服装专业期刊、书籍也大量进入中国;国内还开始创办“时尚妆苑”、“霓裳”等多种电视服饰栏目,各种时尚专业网站陆续出现,它们传递着国内外服装、色彩、面料的流行信息,也介绍着流行式样、传递流行趋势、交流设计经验等。这些信息平台的搭建为服装资讯在业内外的传播,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时尚和市场的认识起了重要作用。

这个时期的女装主要还是模仿西方的女装样式,西式衬衫、裙子、裤子、西服、大衣等都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但是由于对于西方服饰文化的内涵和西式服装的样式、结构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基本上还是处在盲目追随、模仿西方女装的阶段,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装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93年4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服装博览会,著名国际服装设计大师费雷、皮尔·卡丹等亲临参加服装表演,使中国服装界开始与世界高级时装接触。此后每年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的服饰博览会等时尚活动,推动了时装信息的传播和设计师、企业的互动,增进了与国际服装界的交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逐渐增强,在寻找民族身份和怀旧情绪的影响下,中式风格的女装卷土重来。其代表样式有中式上衣、中西式旗袍等。此外,一批中国自己的服装公司、女装设计师和服装媒体也逐渐浮出水面,通过他们的努力,共同推动着中国女装样式、结构的发展(图3-21)。女西服、连衣裙、各式裙、裤(牛仔裤)等都进入中国女性的日常穿着中。

图3-21

(1)图、(2)图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中国现代女装的样式(引自China Chic:East meets West)

而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更为中国服装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国际上最新的服装资讯可以很快进入中国,打开也开阔了中国服装界的眼界。

中国女装由此进入多样化时代,与国际女装流行密切互动。

进入21世纪,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中国服装业也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女装生产和加工基地,中欧、中美的服装贸易成果显著。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在努力提高中国女装的设计、制板、制作工艺和服装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不断研究服装市场、服装物流、服饰传媒等领域的内容,为“中国设计”而不懈努力着。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外服饰文化的融合更加明显,中国女装在样式、结构上既在不断地追逐着当代时尚潮流,也开始重视塑造中国女装服饰文化的自我形象。由于服装的现代化不仅是工艺或材料科学问题,而且也受到民族文化和审美风尚等的影响,所以在当代对服装的需求开始趋向于个性化的时候,中国女装正面临着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