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美善统一的中庸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创新

美善统一的中庸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创新

【摘要】: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而“美善统一”则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说整个儒家美学思想体系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善”更深入贴切地指向美的评价标准。所以,儒家美学里尽善尽美的思想讲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甚至美统一于善,仍适用于当代设计。孔子提出了“美善统一”这一美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庸”这一美学批评的标准。

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而“美善统一”则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说整个儒家美学思想体系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其中“美”是指外在形式,“善”是指内容,在最根本意义上是指高尚的道德品格。由于《韶》乐记录了尧舜禅让皇位这一事件,体现了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仁义礼智,所以孔子高度评价其尽善尽美;而《武》乐表现的是征战沙场的内容,与孔子所追求的道德要求大相径庭,所以孔子并没有给它过于美好的评价,认为它尽美却没有能够尽善。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尽善尽美,表现形式和通过形式所传达教化的高尚道德的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但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过多地强调艺术社会功能。

“善”所传达教化的东西规定了社会的道德美,将个体情感更多地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和使命感,最终是为了维护王权统治。而在现代社会人权解放的大背景下,“善”衍生了新质,除了社会功能的高尚道德品质树立的本身概念,还有精神的慰藉和身体的保护等,同原来相比,更多的是指通过形式带给人的有益的作用。

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善”的衍生新质是设计带给使用者的良好的服务和生活方式。而在“美”也就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层面上,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潮流变幻多端,各种设计流派杂糅并存,不同群体追求不同的表现方式,甚至同一群体不同时间空间追求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因此很难评判和界定哪种形式是美的。因此,儒家思想原本提出的评价标准,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不再符合现代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当代设计在“美”的层面上较难确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将“美”和“善”作为独立的两方面分开来看:“美”的界限难以判定,不同的设计风格、思路、精神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善”与“美”比较来说更加容易判断,它的指向性非常明显,能够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设计美学的真正价值。由此可见,“善”更深入贴切地指向美的评价标准。所以,儒家美学里尽善尽美的思想讲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甚至美统一于善,仍适用于当代设计。但是结合当代社会来看,“美”统一于“善”,它所追求的不再是艺术具备的社会功能,而是寻觅有关设计的更高更远的层次和阶段。那些不具备“美”元素的设计少有人问津,很难创造商业利润,因此很多设计首先追求“美”,而设计美的最终目的却是“善”,若一个设计没有达到“善”,其实也没有达到最终的美。例如,一件产品外形美轮美奂,但为了追求利益,采用的材料对人体有害或者废弃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那么这件产品再美观也不是美的。所以,就现代设计艺术层面而言,“尽‘善’尽美”仍是当代设计美学的基础。“美”很重要,并且统一于“善”,“善”的最终目的不再是加强社会统治而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生活方式。

孔子提出了“美善统一”这一美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庸”这一美学批评的标准。“中庸”讲求拿捏表达的情感度。孔子对《关雎》有着非常高的评价,他认为《关雎》表现出了“快乐需要有节制,悲哀也应该有限度”,情感的抒发一旦超过合适的范围,正常的欢乐情感就会变质,成为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地享乐,哀伤情感演变成了无穷无限的悲痛。只有达到“中和”才能真正地调节心情。由此,我国传统艺术就形成了特殊风格:形象温柔醇厚,意境恬静安适,表现方式委婉含蓄。

儒家认为任何一种“过”的情绪都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他们追求“中庸”之美,最推崇温柔敦厚之美。但是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现代的这种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不得不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来取得平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用享受恬淡宁静的美来调剂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压力。在压力大时,很多现代人反而喜爱听重金属摇滚乐或体验极限运动,那些看似疯狂出格的行为与“中庸”之道大相径庭,但是却能够使人真正地将内心的压抑情感宣泄出来,让人忘掉重压,重新获得前行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的“中庸”之道并不能适合所有人,所以我们应当转变纾解的方式。所以说,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创新的方面,不能单纯地只是满足流于表面的中和形式,要有发展创新的变革精神,勇敢地破旧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