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在发展、演进中把握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的原则问题。笔者认为,这两点都直接涉及对马克思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的原则性问题,不能不明辨是非。再次,董文关于用马克思成熟期思想统一早期思想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2024-01-10
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而“美善统一”则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说整个儒家美学思想体系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其中“美”是指外在形式,“善”是指内容,在最根本意义上是指高尚的道德品格。由于《韶》乐记录了尧舜禅让皇位这一事件,体现了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仁义礼智,所以孔子高度评价其尽善尽美;而《武》乐表现的是征战沙场的内容,与孔子所追求的道德要求大相径庭,所以孔子并没有给它过于美好的评价,认为它尽美却没有能够尽善。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尽善尽美,表现形式和通过形式所传达教化的高尚道德的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但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
“善”所传达教化的东西规定了社会的道德美,将个体情感更多地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和使命感,最终是为了维护王权统治。而在现代社会人权解放的大背景下,“善”衍生了新质,除了社会功能的高尚道德品质树立的本身概念,还有精神的慰藉和身体的保护等,同原来相比,更多的是指通过形式带给人的有益的作用。
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善”的衍生新质是设计带给使用者的良好的服务和生活方式。而在“美”也就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层面上,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潮流变幻多端,各种设计流派杂糅并存,不同群体追求不同的表现方式,甚至同一群体不同时间空间追求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因此很难评判和界定哪种形式是美的。因此,儒家思想原本提出的评价标准,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不再符合现代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当代设计在“美”的层面上较难确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将“美”和“善”作为独立的两方面分开来看:“美”的界限难以判定,不同的设计风格、思路、精神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善”与“美”比较来说更加容易判断,它的指向性非常明显,能够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设计美学的真正价值。由此可见,“善”更深入贴切地指向美的评价标准。所以,儒家美学里尽善尽美的思想讲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甚至美统一于善,仍适用于当代设计。但是结合当代社会来看,“美”统一于“善”,它所追求的不再是艺术具备的社会功能,而是寻觅有关设计的更高更远的层次和阶段。那些不具备“美”元素的设计少有人问津,很难创造商业利润,因此很多设计首先追求“美”,而设计美的最终目的却是“善”,若一个设计没有达到“善”,其实也没有达到最终的美。例如,一件产品外形美轮美奂,但为了追求利益,采用的材料对人体有害或者废弃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那么这件产品再美观也不是美的。所以,就现代设计艺术层面而言,“尽‘善’尽美”仍是当代设计美学的基础。“美”很重要,并且统一于“善”,“善”的最终目的不再是加强社会统治而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生活方式。
孔子提出了“美善统一”这一美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庸”这一美学批评的标准。“中庸”讲求拿捏表达的情感度。孔子对《关雎》有着非常高的评价,他认为《关雎》表现出了“快乐需要有节制,悲哀也应该有限度”,情感的抒发一旦超过合适的范围,正常的欢乐情感就会变质,成为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地享乐,哀伤情感演变成了无穷无限的悲痛。只有达到“中和”才能真正地调节心情。由此,我国传统艺术就形成了特殊风格:形象温柔醇厚,意境恬静安适,表现方式委婉含蓄。
儒家认为任何一种“过”的情绪都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他们追求“中庸”之美,最推崇温柔敦厚之美。但是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现代的这种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不得不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来取得平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用享受恬淡宁静的美来调剂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压力。在压力大时,很多现代人反而喜爱听重金属摇滚乐或体验极限运动,那些看似疯狂出格的行为与“中庸”之道大相径庭,但是却能够使人真正地将内心的压抑情感宣泄出来,让人忘掉重压,重新获得前行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的“中庸”之道并不能适合所有人,所以我们应当转变纾解的方式。所以说,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创新的方面,不能单纯地只是满足流于表面的中和形式,要有发展创新的变革精神,勇敢地破旧出新。
关于如何在发展、演进中把握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是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的原则问题。笔者认为,这两点都直接涉及对马克思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的原则性问题,不能不明辨是非。再次,董文关于用马克思成熟期思想统一早期思想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2024-01-10
王安石的文质观,已经同西方现代设计史中沙利文强调的“形式追随功能”以及之后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十分接近了。以上文论中对“文质统一”的阐述,从设计美学来看,文质统一论实际就是强调装饰与功能、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形式与功能是设计美学的一对核心范畴,两者相辅相成。从西方近现代艺术设计史来看,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一直都是尖锐激烈的。......
2023-09-30
先秦设计美学思想脱胎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土壤。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顺应自然,注重和谐,对于解决当下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富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具体而言:首先,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物的关系,是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而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中,很早就注意到人的主体性问题。......
2023-09-30
先秦服饰设计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美学思想。而中国古代服饰之所以在先秦时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多种面料。[20]由此可见,“五服五章”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通过服饰来表现尊卑等级。[22]这些服饰的审美标准是先秦设计美学思想“器以藏礼”的具体表现。......
2023-09-30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首要需求,原始人类为了满足饮食之需,发明创制了用以投掷猎物的石球,用以切割兽类皮肉的大三棱尖状器,用以捕鱼的鱼钩、鱼叉,用以生产农作物的石铲、石镰等,用以加工粟的石磨、石棒等。为了满足居住的需求,发明创制了用以遮风避雨的房屋,如《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2023-09-30
孔子认为一个人“质胜文”或者“文胜质”都是片面的,只有外在的“文”与内在的“质”统一起来,才是理想的君子。“性”与“伪”密不可分,荀子强调了美是“性伪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强调文质统一。[64]所以,白贲并非排斥文饰,而是追求一种外在文饰与内在质素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2023-09-30
和礼乐文化相关的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都有自己的设计美学。下面,大致按照时代先后略述如下:第一,《周易》与设计美学。首先,孔子关于器物设计的思想与他所主张的“礼”“乐”治国分不开。在儒家设计美学中,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总体来看,儒家的造物理想重在维护宗法制社会秩序,并通过器物的纹饰、形式等表现出......
2023-09-30
作为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历了机器美学、技术美学[30]和设计美学三个阶段[31]。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美学”即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设计的审美规律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是勒·柯布西耶。在技术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美学进一步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