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质则人身:探索设计中的人性化原则

质则人身:探索设计中的人性化原则

【摘要】:所谓“质则人身”,是指把漆器的胎质做拟人化的类比,即把器胎喻为人的骨质,于骨上着筋、长肉,赋皮。就人身而言,皮肉固然重要,但是骨骼的质量才是根本。“质则人身”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相适”“相宜”,即各部分和谐协调。《髹饰录》认为漆器的美也要“质则人身”,特别是在运用多种装饰工艺结合施于一器时,一定要和谐一致。《髹饰录》正是为了矫正这种不良的审美风尚而提出了“相适”“相宜”的设计理念。

所谓“质则人身”,是指把漆器的胎质做拟人化的类比,即把器胎喻为人的骨质,于骨上着筋、长肉,赋皮。实际上就是将制作的胎、布、漆灰等各道工序比拟为人的身体的生长过程。

就人身而言,皮肉固然重要,但是骨骼的质量才是根本。民间有“皮肉之苦”和“伤筋动骨”的说法,就是强调骨质的重要性。《髹饰录》认为,漆器与人身一样,首先要看胎骨的质量。特别是有些漆器的复杂造型,更是直接来源于漆器胎骨的质量和结构设计。在《髹饰录·坤集》“质法第十七”中写道:“质乃器之骨肉,不可不坚实也。”如在谈到布漆这道工序时指出:“布漆,捎当后用法漆衣麻布,以令匏面无露脉,且按角缝合之处不易解脱,而加垸漆。”杨注云:“古有用革、韦衣,后世以布代皮,近俗有以麻筋纸代布,制度渐失矣。”这是说,古法布漆是用生、熟牛皮糊裹在木胎上,后世以布代皮,骨质就差一些了;近来民间又存以麻丝和厚纸代替布来糊裹木胎,质量可想而知。作者表达了对古制的怀念,对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世风日下之情状的无奈。在《髹饰录·乾集》“楷法第二”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胎骨的制作程序。例如,“布漆之二过”中的“邪瓦”,就是指御漆过程中,贴布用力不均,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紧,把布纹都拉斜了,就像屋顶上瓦铺斜了一样,这就导致胎骨密度不匀。还有一种胎骨的毛病叫“浮起”,是指布漆的时候,有的地方糊漆多,有的地方糊漆少,漆干后,糊漆少的地方所贴的布有空洞不实之处,时间一长便会浮起而不平,犹如人的骨头上起了泡一样,是一种病态。

“质则人身”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相适”“相宜”,即各部分和谐协调。人的形体美主要体现为各部分的和谐协调,人的修饰美也要求与具体人的身份、年龄、气质等相适、相宜。《髹饰录》认为漆器的美也要“质则人身”,特别是在运用多种装饰工艺结合施于一器时,一定要和谐一致。例如,在“编斓第十二”中指出:“取二饰、三饰可相适者,而错施为一饰也。”意思就是如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装饰工艺协调适当并施于一件漆器,这样可以使漆器取得五彩斑斓的审美效果,但关键的一个设计原则是“相适”,即各类装饰工艺结合施于一器时,要和谐一致(图2-4)。我们知道,在我国的审美历史长河中,汉魏风骨、大唐气象之后,审美时尚逐渐走向精巧琐碎,特别是到明中叶以后,审美风尚更加趋于华丽烦琐。漆器的装饰也不例外,经常出现装饰过分、华而不实或文质不符的情况,漆器的编斓工艺正是这种过度装饰风走向极端的产物。《髹饰录》正是为了矫正这种不良的审美风尚而提出了“相适”“相宜”的设计理念。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健康的审美取向。

图2-4 花卉纹百宝嵌委角方形黑漆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