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历程

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历程

【摘要】:金属间化合物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700℃以上的高温下,大多数金属间化合物会更硬,强度甚至会升高。可以说,在高温下方现出金属间化合物的英雄本色。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能,与其内部原子结构有关。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结构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与智能化,促使新一代元器件的不断出现。

金属间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偏离化学计量而仍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在合金相图上表现为有序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的长程有序超点阵结构保持很强的金属键及共价键结合,使其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如特殊的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和高温性能等,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用于结构材料的金属间化合物主要集中于Ni-Al、Ti-Al和Fe-Al三大合金系。Ni-Al和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性能优异,但价格昂贵,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与Ni-Al和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相比,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除具有高强度、耐蚀等优点外,还具有成本低和密度小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钢铁材料加热后会逐渐变红、变软(直至熔化成钢液)。高温是大多数金属的大敌,金属在高温下会失去原有的强度,变得“不堪一击”。金属间化合物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700℃以上的高温下,大多数金属间化合物会更硬,强度甚至会升高。可以说,在高温下方现出金属间化合物的英雄本色。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能,与其内部原子结构有关。所谓金属间化合物,是指金属和金属之间,类金属和金属原子之间以共价键形式结合生成的化合物,其原子的排列具有高度有序化的规律。当它以微小颗粒形式存在于金属合金的组织中时,会使金属合金的整体强度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合金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这就使金属间化合物在高温结构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

但是,伴随着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强度而来的是其较大的室温脆性。20世纪30年代金属间化合物刚被发现时,它们的室温延性大多数为零,一折就断。因此,许多人预言,金属间化合物作为一种大块材料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们在金属间化合物室温脆性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往金属间化合物中加入少量的硼,可使它的室温伸长率提高到50%,与纯铝的延性相当。这一重要发现及其所蕴含的发展前景,吸引各国材料科学家展开了对金属间化合物的深入研究,使其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新材料领域登台亮相。

近20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对金属间化合物的开发应用,这是材料领域一个重要的转变,也是今后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它的特殊晶体结构,使其具有其他固溶体材料所没有的性能。特别是固溶体材料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强度降低,但某些金属间化合物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反而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这就使它有可能成为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的基础。另外,金属间化合物还有一些性能指标是固溶体材料的数倍乃至二三十倍。

目前,除了作为高温结构材料外,金属间化合物的其他功能也被相继开发,稀土化合物永磁材料、储氢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功能敏感材料等相继问世。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结构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与智能化,促使新一代元器件的不断出现。

金属间化合物这一“高温材料”最大的用武之地是在航空航天领域。例如,密度小、熔点高、高温性能好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等就具有极为诱人的应用前景。